常言道“家有一老,好有一寶”,家裏有位上年紀的老人,由於經歷多,生活經驗豐富,能夠幫助子孫後代改正一些不良生活習慣。

比如年輕人飲食不節制——暴飲暴食,這時老人就會說:“少喫點,就像八輩子沒喫過飯一樣,‘不喫晚飯,飢治百病’。

(問題來了)老人說的這句話有道理嗎?

我認爲“不喫晚飯,飢治百病”有些片面,如果真是這樣,古人喫不飽飯捱餓是常事,按此說應該沒有人得病。

然而實際情況是古人的壽命很短,反而是人們喫飽飯後壽命越來越長。

如此說來老人言就一定沒道理了?

非也,也不能完全否認這句話。

老人之所以說出這句話,是因爲過去生產力低下,人們解決不了溫飽問題,只好提倡少喫或者不喫。

古人在最早的時候確實不喫晚飯。即只喫兩頓飯,講究“過午不食”。

古人早飯喫在上午10點左右,到了下午四、五點就開始喫晚飯,我國古代是農耕社會,到了晚上沒有任何娛樂活動,因此大約晚上7、8點就開始睡覺,此時身體器官進入休眠,人也就不覺得餓了。

到了宋代,由於生產力的提高,糧食多了,物質也豐富了,於是出現了商人。

商人爲了牟利四處奔波,消耗能量比較大,兩頓飯所產生的熱量不夠人體消耗。也許莊稼人睡覺的時候,商人正行走在路。

我們都知道飢餓會影響人的睡眠,商人不得不增加了一頓飯,也就是說在晚上七、八點鐘商人開始喫晚飯。

也就是從宋代以後,人們逐漸形成了一天三頓飯的習慣,並且延續到現在。

老人說喫兩頓飯或者不喫晚飯,在歷史上確實存在,不過那時候不是爲了養生,主要是爲了節約糧食。

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喫得越來越豐富和精細,加上又沒有太大的體力消耗,熱量就會堆積體內。

這就造成了現代人肥胖或者三高現象,血壓高直接造成了許多年輕人腦出血,中風偏癱的出現。

原來老年病越來越年輕化,其實這都是飲食不節制造成的惡果。

這時我們再細品老人說的這句話就有道理了。

年輕人一日三餐所產生的熱量無處消耗,這時不喫晚飯反而對身體有利。

這是因爲早飯和午飯所產生的熱量足夠一天的消耗,年輕人晚飯少喫或者上年紀的不喫,不僅不會影響身體健康反而有利。

現在養生提倡“早飯要喫好,午飯要喫飽,晚飯要少喫”。無疑這和人的勞作相匹配,白天工作量大,消耗能量多,到了晚上睡覺後,人的器官進入休整停止了消耗。

如果晚飯喫得過飽,就會加重腸胃的負擔,久而久之就會引起器官的“罷工”,人就會生病。

綜上所述,我國早已解決了溫飽問題,在食物越來越豐富,人們越來越肥胖的情況下,不喫晚飯或者少喫是正確的。(關注我,每天給你講一些老人言和傳統文化)

文/秉燭讀夏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