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沙特、俄羅斯和美國之間爆發了一場石油價格大戰。美國爲了保護頁岩油產業,心裏想着油價上升,左手威脅沙特減產,右手打壓俄羅斯維權。爲此,美國WTI原油期貨大跌,產生了史無前例的結算價,爲-37美元/桶,殃及中國銀行原油寶”客戶。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筆者讀了石油出版社出版的《美國的石油戰爭》一書,對沙特、俄羅斯和美國上演的“三國殺”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書中的描述說明,美國人不僅在今天,早在百年前就開始通過各種手段來維護自己的石油霸權。該書作者是前美國中央情報局專家斯蒂文·佩爾蒂埃,他對國際石油政治頗有研究,曾專門分析過兩伊戰爭期間伊拉克的國內局勢。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他領導五角大樓的一個工作組研究伊拉克的軍事。這本書是他對自己在中央情報局親身經歷的回顧與評述。他指出:“中東地區富庶的石油資源引得西方工業資本主義國家不斷向這一地區滲透。美國通過戰爭和各種手段極力想控制這一地區,他們資助所謂盟國,不斷挑起戰爭,通過支援戰爭的一方,順利派兵進駐,削弱海灣地區的反美勢力。”用一句話概括此書的中心思想就是:爲了石油利益,美國等西方國家人爲地製造了海灣國家上百年的混亂!

英、美博弈海灣國家石油主導權

目前,世界石油的話語權在美國。除了其期貨市場影響石油定價外,美國軍事力量還控制着最主要的石油資源地海灣地區,二者極大地影響着國際石油利益。作者認爲,二戰前石油話語權在英國,海灣地區在英國勢力範圍內。靠着槍桿子,英國在伊朗、伊拉克先後建立石油公司,控制了這兩個國家的石油業務。一戰前,英國與伊朗、伊拉克簽訂了一系列石油開採的“租讓協議”,獲得不平等的“石油經營特許權”,享受着海灣地區這兩個主要石油資源國“租借合同”帶來的大部分好處。一戰後,開始強壯的美國對英國在海灣地區的石油利益垂涎三尺,也“有樣學樣”開始伸手尋求“石油經營特許權”。鑑於勢力範圍已瓜分完畢,美國推出了“門戶開放”政策,與英國爭奪勢力範圍。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英國限制美國,但美國不幹,要求與英國“利益均沾”。一戰讓英國欠下了美國的龐大債務,作爲妥協,英國只好讓美國進入了海灣地區共享石油利益。美國開始蠶食英國的海灣地盤。當時海灣地區是全世界石油公司的駐紮地,具有巨大的戰略利益,而美國還是石油輸出國,自己並不需要進口石油,擠入海灣地區只是爲了獲取海灣地區石油衍生利益。比如,控制石油海上運輸線、銷售軍火提供武裝保護、推行石油美元,從而延伸美國全球霸權。然而,那時候,大多數美國石油公司滿足於在石油豐富的北美找油,對遙遠的海灣地區石油興趣不大,但美國政府爲了石油的全球戰略利益,利用優惠政策,鼓勵和推動美國公司“走出去獲得石油”。

二戰前,沙特石油尚未崛起,伊朗、伊拉克是海灣地區石油的主要資源國,英國控制着這兩個國家的石油資源。不過,通過後來美國政府的操控,美國很快與英國平分秋色,兩國石油公司控制着世界上70%的原油生產量,但美國並不滿足於此。二戰即將結束時,羅斯福對英國人說:“波斯灣的石油是你們的,伊拉克和科威特的石油由我們分享,至於沙特石油則是屬於我們的。”很快,美國獲得了沙特、伊拉克、巴林等海灣國家的石油經營特許權。鬥換星移,海灣地區石油主導權牢牢地握在了美國人手裏。

刺刀下的巧取豪奪

石油勘探、開採、運輸是技術含量非常高的技術活。伊朗、伊拉克等海灣國家石油儲量雖然豐富,但他們沒有技術來經營這些油田。因此,只有依靠英國、美國在其石油公司的“經營特許權”約束下獲得有限的利益。

在本國政府槍桿子的保護下,英國、美國石油公司逼迫海灣國家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他們租借海灣國家的土地開採石油,並付給石油輸出國很低的土地租讓金,並且租讓金和石油價格掛鉤。油價由石油公司確定,定價過程不透明,他們一般都把油價壓得很低,因爲價格越低,交給石油資源國的土地租讓金就越少,石油公司就賺得越多。這是一種刺刀下“胡蘿蔔加大棒”的不平等協議,海灣國家明知喫虧,也是敢怒不敢言,因爲這些國家沒有自己的武裝力量,保護不了自己的利益。

然而,當這些國家意欲組織自己的武裝力量時,英國、美國石油公司通過自己的政府嚴格限制阻擾,對有建立軍隊慾望的統治者實行狠狠地打壓。許多海灣國家只好低頭服從,不聽話的則遭到狠狠打擊。比如,英國政府就要求當時有建立自己武裝想法的伊朗國王雷沙、伊拉克的費索國王退位;美國也對自己發展武器的伊拉克薩達姆政權進行了堅決打壓,兩次武裝侵入,把領導人換成“聽話”的人。

挑動海灣國家爭鬥,自己火中取栗

伊朗和伊拉克的長期爭鬥是美國挑動的,他們火中取栗。作者的研究認爲,多年來,美國先是支持伊朗對抗伊拉克,後來又支持伊拉克對抗伊朗,最後又把伊拉克徹底顛覆。從該書2008年出版到現在的10多年裏,海灣國家的爭鬥仍然此起彼伏。目前,阿富汗動盪不安、伊拉克戰亂不斷、敘利亞戰火紛飛、沙特與也門衝突不停。美國強迫全世界與他一起制裁伊朗,意欲搞垮伊朗政權,這一切都是因爲海灣有美國控制世界能源的巨大政治利益。作者認爲,只有海灣國家之間不斷衝突,美國駐軍纔有理由,美國纔有可能在海灣地區長期待下去。作者在書中回顧了一些歷史事件。

一是美國利用伊朗與英國矛盾擠入海灣地區。1951年,伊朗發生了將英國石油公司收歸國有的運動,美國看到了機會。於是,支持伊朗的石油公司收歸國有,在背後損了英國一把,意欲將英國擠出伊朗。不久,美國政府又和英國情報機構勾結在一起共謀伊朗政變,推翻了美國曾經支持過的伊朗摩薩臺政府。作爲推翻摩薩臺政府的交換條件,美國獲得英國石油公司40%的伊朗石油特許權。美國在英國與伊朗之間,兩面三刀,火中取栗。

二是利用伊朗、伊拉克的矛盾攫取利益。1960年,美國、蘇聯冷戰期間,美國將伊朗劃爲蘇聯陣營,從而對伊朗政權進行打壓與顛覆。後來,當伊拉克對美國石油利益有侵害時,美國又拉攏伊朗對抗伊拉克。這時候,美國又把伊朗作爲同盟看待。不過,當1973年歐佩克石油革命爆發後,伊朗爲了自己的利益與伊拉克聯合,在石油上一起賺西方的錢時,美國拋棄了伊朗,把曾經和美國親密無間的巴列維國王推下了臺。

與此同時,美國又開始支持伊拉克新總統薩達姆。一開始,薩達姆和美國的關係也是不錯的。後來,由於薩達姆和美國在許多問題上意見相悖。比如,美國曾經阻止薩達姆實行石油國有化政策,發展自己的武器系統,但伊拉克依然我行我素,這不符合美國利益。美國的邏輯是,海灣國家的任何政權只要對美國的石油利益有威脅,這個政權就必須垮臺。20世紀80年代,薩達姆成功完成了石油國有化,大幅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接着,薩達姆又夢想用石油收入來做自己的武器系統。這同美國軍事工業複合體——美國軍火商產生了矛盾,美國決不允許伊拉克的夢想成真。美國先是挑起伊朗和伊拉克的矛盾,讓他們互相打仗,而美國樂於兩邊投入資源,坐收漁利。

兩伊8年戰爭期間,美國一邊通過以色列賣軍火給伊拉克,並向伊拉克提供伊朗軍事部署的情報,一邊又爲伊朗從事間諜工作,爲伊朗提供伊拉克軍事部署的衛星照片,並出售導彈和其他軍用物資。兩伊戰爭以伊拉克的取勝結束,但這個結果美國不願意看到,因爲伊拉克比伊朗更不聽話,這不符合美國的利益。因此,美國準備自己動手攻打伊拉克。於是,發生了美國兩次侵入伊拉克的戰爭。第一次是1991年,老布什政府聲稱,這次戰爭是爲了保護科威特這個石油大國。這次戰爭雖然美國在很短時間取勝,但薩達姆仍然在臺上,對美國的招呼仍然是不管不聽。第二次是2002年,美國以伊拉克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爲由,入侵伊拉克,斬首薩達姆,扶持聽美國話的新政權上臺。

作者認爲,無論是2001年“9·11”事件後美國入侵阿富汗,還是2002年再次入侵伊拉克,都是爲了石油利益。美國攻打阿富汗塔利班,主要是想通過阿富汗作爲跳板,轉移軍隊去消滅不聽美國話的薩達姆。一旦伊拉克被佔領,換上聽命於美國的當權者,就可以把伊拉克作爲美軍長期駐紮海灣地區的基地,因爲美國在沙特的駐軍很難在違背諾言的情況下繼續駐紮下去,必須找到新的基地替代沙特,伊拉克成爲替代目標。因此,作者說,美國攻打阿富汗和兩次攻打伊拉克都是事前策劃好的,是無法避免的,只不過是找什麼藉口的問題。今天美國已經承認,2002年美國以伊拉克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攻打伊拉克完全是虛構的。

海灣石油收入與美國軍火銷售

20世紀90年代,美國的石油46%要從國外進口,並且大部分來自海灣地區。克林頓政府時期開始減少,轉向委內瑞拉、墨西哥和加拿大等美洲國家進口石油。1997年,海灣國家石油下降到美國進口量的19%。進入21世紀以來,尤其是頁岩油革命,使得美國若干年後的石油完全可以自給,但他們不放棄海灣地區的石油利益,這一利益關乎美國霸權。石油是經濟的血液,許多國家要從海灣地區進口石油,控制了石油的生產與運輸,就掐住了世界經濟的命門。基辛格講過“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國家”。比如,中國60%左右的石油來自於海灣地區,斷供石油、推高油價對中國政治經濟都影響巨大。因此,抓住海灣石油,就能影響世界政治與經濟。

美國的生意經是:在控制石油利益的同時,促進武器在海灣地區的銷售。在美國攫取中東的石油利益中,還包括讓中東國家用賣石油的錢買美國武器。因此,中東局面越亂,美國軍火商越好賣武器。作者寫道,武器一旦流向對立的某一方,它的對立方也會想要得到武器,這樣就擴大了武器銷售。武器生產是刺激美國經濟發展的一種方式,五角大樓和聯邦政府都喜歡,因爲這背後是強大的軍工利益集團,這些資金促進了美國剛剛興起的軍民融合工業發展。比如,今天在美國已經很成熟的軍事工業複合體就是那個時候建立起來的。軍事工業複合體促進了美國航空工業、導彈產業、電子製造業、機器人等產業的發展。

作者直言不諱地指出,海灣地區是美國軍事和工業聯合體系的基石。提供美軍的武裝保護也是美國控制海灣地區重要的一招。因此,人爲製造矛盾,形成兩河流域伊拉克、伊朗對阿拉伯半島國家的雙重威脅,是美國向沙特等君主制國家索取美軍補助金的最好理由。作者說,一直以來,海灣國家對美軍的軍費支出甚至大於美國國防部對美軍的支出。比如,1992年,僅沙特購買美國的武器支出就高達143億美元,美國在海灣地區在經濟上得到雙倍的回報。美國不僅通過出售軍火來獲得所需資金,而且伴隨着軍火生意,他們也分享了海灣地區石油生產的收益權。

里根發誓要搞掉“歐佩克”

海灣國家對石油價格長期被英國、美國石油公司控制極度不滿,他們多年來試圖改變這種狀況,海灣國家聯合起來主導的“歐佩克革命”就是擺脫西方控制的一種大膽嘗試。作者說,美國總統里根公開聲明,只要有機會就要消滅歐佩克組織。1985年,他和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制定了摧毀歐佩克組織的計劃。里根認爲,歐佩克組織是對美國最具威脅的一個石油組織。

在20世紀60年代的“歐佩克革命”中,伊拉克和伊朗起到了很大作用,在組織中很有影響力。美國想先依靠伊朗,後依靠伊拉克,來控制歐佩克,但由於二者都不完全聽話,所以美國絕對不能讓伊朗、伊拉克控制歐佩克。伊朗先被擊垮後,美國又想扶持伊拉克,所以和薩達姆維持了一段不錯的關係,但薩達姆越來越不聽美國的話,美國擔心比較強勢的伊拉克薩達姆政權會聯合歐佩克成員國使用石油武器干擾美國的霸權意圖,這是美國不能容忍的。

作者通過多年對海灣戰爭的研究得出結論:“美國攻打伊拉克的理由很簡單,就是不讓伊拉克有自由處理自己石油資源的權力。”因此,美伊戰爭的實質是美國和伊拉克爭奪石油生產話語權問題。

在打擊兩伊的同時,石油的後起之秀沙特被美國人選中,歐佩克革命以後,沙特作爲全世界最大的石油儲量國,地位越來越高。在美國明裏暗裏支持下,沙特代替伊朗、伊拉克很快成爲歐佩克的核心力量。美國認爲,君主制政權軟弱更容易被控制,而且沙特王室需要美軍武力保護。因此,美國利用各種資源特別是軍事力量扶持沙特的君主政體,沙特對美國的要求一般都比較配合,由此通過與沙特合作制約歐佩克。

30多年來,海灣地區的動盪,處處都體現了30多年前里根要摧毀歐佩克組織的美國戰略思想。凡是不聽美國話的石油國家或領導人,要麼政變,要麼戰爭,統統摧毀。這確實是美國對海灣國家的石油戰爭。

讀完此書,深感作者把此書定名爲《美國的石油戰爭》是非常貼切的,對於美國的石油戰爭的戰略思想我們要有清醒認識和應對措施。

兩點啓示

第一,我國要有進口海灣石油的風險對沖措施。我國的石油供應大部分來自海灣地區,我們不得不在海灣地區長期混亂狀態中獲得石油供應。另外,我國石油的主要運輸線是從波斯灣到太平洋,通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南海,而這條運輸線攢在美國手上,他們要抑制中國石油需求是非常容易的。因此,我國必須有積極的應對措施,考慮這種風險的對沖手段。

一是爭取原油供應的多元化。目前,中國也在減少海灣地區石油的進口量,而俄羅斯、中亞、南美、非洲的供應在增加,這種策略需要堅持下去。二是運輸線路多元化。目前,除了通過馬六甲海峽傳統通道外,我國已經在北邊俄羅斯、西北邊中亞內陸、西南邊陲與緬甸的海上增加了運輸通道。不過,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國85%以上的石油還是要經過美國控制的馬六甲海峽通道。因此,加快我國南海海域的安全建設也是十分緊迫的任務,同時增加國家石油戰略儲備。

第二,我國對石油美元霸權要有應對之策。自從20世紀70年代美國與沙特簽訂用美元計價結算石油密約以來,石油美元很快在世界上形成巨大的影響力。從金融市場看,海灣國家石油交易獲得美元后,用這些美元買美國武器、買美國債券,華爾街獲得承銷、交易證券的機會。美國期貨市場用美元爲以石油爲首的大宗商品計價結算。在石油等大宗商品供應鏈上的所有國家都在儲備美元,以備購買之需,強化了美元國際儲備貨幣的功能。而沒有約束的美元供應機制,導致美國財政部只要開動印鈔機就可以獲得巨大鑄幣稅,美國的一張紙就可以購買全世界的商品,這都導致美元霸權好處多多。我們應該努力去改變這種狀態,雖然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難以做到,但應該努力去做。

2018年3月,我國已經在期貨市場上推出以人民幣計價結算的石油期貨,目前這個市場正在壯大,假以時日,人民幣在石油交易上逐步替代部分美元的作用肯定會顯現出來。2019年7月27日,《紐約時報》刊登文章說,基辛格認爲,石油美元即將“壽終正寢”,時代已經發生變化,特朗普走上了錯誤的道路,如果任由特朗普在這條道路上狂奔,美元的地位只會被人民幣取代,未來五角大樓的影響力也將越來越弱。因此,從大局考慮,我國在各個方面都應該大力支持上海國際化的石油期貨市場發展,以能夠在一定範圍內對沖美元石油的風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