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講的四端對應的是仁義禮智,在加上一個信字正好是“五常”,三綱五常這在漢以後得封建社會就是統治的根基不容動搖,可以而知道德經中的這句在那個時期是多麼不招人待見。

《莊子胠篋》篇也有對這段的解讀,莊子先拋出一個觀點竊鉤者誅,竊國者爲諸侯。這段講得是春秋時期的田成子取代了原有齊國的姜姓成爲了諸侯,但是由於當時齊國的強大,小的諸侯不敢管,大的諸侯不願意管,因此就不了了之了。莊子用這個故事說明,當時的規章制度法律條文都是聖人給百姓制定的對諸侯這個級別的一點用沒有。

故絕聖棄知,大盜乃止;擿玉毀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掊斗折衡,而民不爭;殫殘天下之聖法,而民始可與論議。莊子的出的結論對實踐出真知的儒家確實非常偏激,而且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把什麼都毀掉真可以使社會安定民風純樸嗎?這裏需要引論語中最具爭論的一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個世界是公平的但是又不得不承認個別人悟性就是高,普通人一輩子都不明白的道理,到他們那一會兒就想通了。這也是有的事情普通人沒必要知道,跟着黨走就行了。

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大道至簡,道法自然,想讓百姓信服就不要總朝令夕改。莊子描述盜蹠時是心如湧泉,意若飄風。如果這樣的人多了,那麼國家所有的法律真的是在爲他們服務,普通人的生存空間會越來越窄。

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從諸子百家到現在的儒道並行,實踐出來的才經得起考驗。安貧樂道也許在當代會有很多人嗤之以鼻,畢竟物質豐富的今天享受纔是硬道理。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縱觀華夏五千年曆史,留下豐功偉績的很少有一生無憂的,而如果是普通人,少些慾望,多些坦然,至少能看淡寫生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