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說:傳統文化的精髓來自鄉村,原因有兩個,首先,在中國有一種現象,由於農業和生活方式的原因,這裏有許多中小型自然村,二是農村信息普遍,沒有密牆。

王小波說:傳統文化的精髓來自鄉村,原因有兩個,首先,在中國有一種現象,由於農業和生活方式的原因,這裏有許多中小型自然村,二是農村信息普遍,沒有密牆。

根據人類學信息學派的觀點,共同的信息就是文化,所以在漫長的農業社會中孕育出了中國獨特的傳統文化。

植根於當地文化。

如果說西方文化是內疚文化,那麼中國文化就是羞恥文化,如何理解?西方人認爲自己在上帝面前是罪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這使得西方人的個人意識更加強烈,當然,首先你要有信心。

東方呢?因爲村莊(部落),每個人都是羣體的一員,這導致了一種現象:大多數中國人爲他人做事,因爲個人需要羣體中的尊重,也許這就是爲什麼中國人愛面子,怕被人嘲笑,因此,所謂面子文化的背後其實是羞恥文化。

例如,即使在現在的農村,一個人也很難根據自己的個人需求做出決定,比如,婚喪嫁娶都要按照當地的風格和標準來進行,如果誰家的紅白婚事不達標,那麼羞恥感就來自內心。

這是不言而喻的,你不僅感到羞恥,而且別人的心也會不自覺地這樣做,這就引出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什麼都可以丟,也就是說,面子不能丟。

一旦你加入了一個團隊,你就必須遵循這個團隊的文化,比如農村住房、汽車等的建設就不會自覺地開始攀比,我害怕因爲“不合格”而被嘲笑,他們會以“超標”爲榮。

別以爲這只是農村人的特點,事實上,只要你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你就無法避開這些風俗,大多數時候,城市裏的人實際上是“鄉村文化”。

2020年,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相信我們永遠不會爲一口飯發愁,很多朋友,像阿信一樣,實現了進入曾經遙遠的城市的夢想,過去,我總覺得,如果我有一個城市的戶籍,我會很高興的。

現在,你高興嗎?

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你認爲你可以擺脫“鄉村文化”的束縛,但事實上,你仍然是一個“村民”,我想是因爲你在村民面前炫耀的機會少了,所以你不高興,如果我們都是城市居民,我們就沒有優勢。

當然,這是個玩笑,但事實上,每個人都不能迴避這些世俗,不僅是現代都市人,也是古城人,例如,我們的老朋友,蘇琴。

蘇秦家在東周都城洛陽,比如說,蘇秦生活失敗後,他的兄弟姐妹、弟弟妹妹、妻妾都嘲笑他:“周人的習俗是管工商,搞生意,我解讀這本書,談論它,睡意朦朧,這是不合適的!”

周代人的風俗習慣是,人治實業,爭做工商業,追求十分之二的利潤爲業,現在你已經離開了你的職業,去談談,你很窮,你不覺得你應該。

你看,如果一個人混不好,他會被嘲笑,包括他的近親,你看,蘇秦的家人沒有勸他種地,而是讓他發揚周人的風俗做生意。

再看一看,蘇琴一家實際上已經達到了“小康”標準,比如,他的親戚中就有嘲笑他的“小妾”,也就是說,蘇琴一家很可能在城裏做生意,畢竟,窮人怎麼能有錢娶妾呢?

然後問題來了,你認爲城市居民蘇秦能擺脫“鄉村文化”的束縛嗎?

怎麼可能?

我們常說中國是一個關係型社會,其實,這種關係首先指的是親戚朋友之間的關係,沒有什麼可以隱晦的,因此,只要你的網絡裏有親戚朋友,只要你還生活在這片土地上,誰也逃不掉“鄉村文化”的形象,過去是,現在是,未來是未知的。

蘇秦的生平就是明證,例如,他刻苦鑽研“鬼谷子”,應用政治學和政治學,被封爲“武安王”,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高官”。

那你知道怎麼處理蘇琴在外面掙的錢嗎?讓我們看看史料:統一六國、統治世界的蘇秦回國了,他做了一件事:

把成千上萬的黃金送給家族朋友。

是的,你說得對,當蘇秦發達的時候,他回家把家裏所有的財產都給了他的部族朋友,並不是說他必須炫耀自己的財富,而是他必須花錢來挽回自己垮臺的恥辱。

當他情緒低落時,親戚、家人和朋友都嘲笑他,當他發展的時候,他想得到他的部族朋友的稱讚,這是村裏人的典型思想。

蘇秦雖然在外面卑微恭維,但似乎沒有尊嚴,因爲他們都是局外人,他們自身的價值往往取決於家族朋友的評價。

你看,它就像你,即使你在外面一團糟,當你踏上村口的時候,你也必須有一個成功人士的樣子。

我們要注意的是蘇家給錢的命令,中國人對血緣關係有着天然的親和力,宗族是維繫中國社會結構的紐帶,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內涵的重要承載者。

也就是說,蘇琴的錢是按順序分配的,先是有血緣關係的宗族,然後是沒有血緣關係的朋友,事實上,不光是錢,還有鬼谷子的手藝,蘇秦也選擇將其繼承給蘇朝和蘇軾同一個宗族,歷史上被稱爲“三蘇”。

由此可見,蘇秦的宗族觀念非常深刻。

說到宗族,我們還得再說一件事,我們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原因與宗族有很大關係,正如我們之前所說,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是這個團體的一部分,宗族尤其如此,古代宗族也會有族長,近代的粵閩世代也會有族長。

祖師,又稱“糉子”,宗族人民出於自身或共同利益的考慮,一般推薦道德高尚的男性長者爲族長,宗族內部事務一般由宗法和宗法管理,小到家庭糾紛、婚喪嫁娶;大到祭祖、寺廟管理等事務都要主持,他們擁有的權力就是家族權力,宗族內部如有爭議,族長有權根據宗規對違反宗規的人進行處罰。

族長有很大的發言權,所以普通宗族的事務往往由族長決定,其他部族成員只有建議的權利,甚至是遵守的權利。

這導致了幾千年來中華文明的發展,從宗族到村落,大多數人都是聽話的,久而久之,他們失去了獨立感。

比如在福建一些地方,婚戀習俗依然保守:先相親,後結婚,不談戀愛,我見過福建某地的幾個年輕人出國留學,他們應該改革和創新,他們的傳統應該被拋棄,但他們回到家鄉,選擇了相親。

當我說“相親”和“結婚”時,我的意思是今天完成婚禮,明天送訂婚禮物,在一個好日子走進新房。

這讓我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力量,然而,好消息是,這種情況正在逐漸減少。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文化實際上決定了我們每個人的行爲,古往今來,中國人都遵循這樣一個規律:個人服從羣體,羣體服從文化。

如果我們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知道這片廣袤土地上大多數人的思維方式,不管他們是官是商,是智者,是愚者,是富人還是窮人

事實上,大多數中國人仍在農村。

本文原由歸國子智庫創始人桂古新撰寫,版權所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