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笑雪育兒思考

最近半年,我兒子身上也是屢展出現“畏難情緒”。

例如寫數學作業,50以內的加減法,他一看口算不能馬上算出來時,就開始焦躁,問我“這個到底等於多少啊?”其實列個豎式就算出來了。

再例如,我們平常做專注力訓練,最近做到七位數,需要集中注意力來聽數字並記住時,他總是會記錯其中幾個數字的順序,然後就會焦躁地想要放棄了:“我做不好這個題目,我不想做了。”

孩子的老師也找我談過這個問題,就是孩子在畏難情緒的影響下,總是輕易地否定自己、放棄自己,有時候還會想哭,讓我們平時在生活中注意這方面的培養教育。

那麼,面對這樣的孩子,作爲父母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幫助孩子解決掉畏難情緒這個關卡呢?

追本溯源,想知道怎麼解決,首先應該先思考造成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

01孩子出現畏難情緒的原因

原因一:父母包辦太多,導致孩子缺乏獨立探索的機會,缺乏成功的經驗。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現在的家庭結構中,基本都是兩代人看着一兩個娃成長,孩子就成了全家人的心頭肉,尤其是“隔代親”的存在,會導致老人凡事包辦代替,剝奪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和權利,這樣勢必會導致孩子沒有生活能力,沒有體驗過自己做成某件事情的喜悅感,缺少成功的經驗。

原因二:父母平時對孩子要求過嚴格,目標過高。

我們給孩子設置的目標,應該是他墊墊腳就能夠得着的高度,而不是很努力去夠都難以抵達的程度,否則,他一次又一次地不能達成目標後,自信心一點點的被磨滅,後面就幾乎全無信心了。

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曾經提出一個概念,叫做“習得性無助”,就是說當一個人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之後,他就幾乎不相信自己還會成功了。

孩子也是一樣,當他做什麼事情都達不到父母定的目標後,可能就慢慢陷入自我否定的境地,所以他纔會說出“我就是做不好”這種話。

原因三:父母對孩子批評斥責多於表揚鼓勵。

孩子在遇到難題時,本身心裏就沒底,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好,結果稍有不慎,就被父母訓斥和責罵,這樣就會給孩子帶來這樣的暗示:“我是做不好的”“我是沒有能力做出這些題目的”,慢慢地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其實孩子犯錯有時不是故意的,而且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時候,作爲父母,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來思考,用合適的方法來引導孩子。

反之,如果抓住孩子的錯誤不放,一味的批評打擊他,會不停地加大孩子負面的情感體驗,打擊孩子的成就欲,慢慢的孩子可能產生自卑感,一遇到難題問題就想退縮,出現畏難情緒。

02那麼父母如何幫助孩子走出畏難心理的困境呢?

第一,就是要緩解孩子的焦慮、害怕的心情。

孩子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心理狀態,主要就是擔心自己做不出來、不會做,事情還沒有開始就對自己全盤否定,這樣就勢必會讓孩子焦慮擔心,給孩子的情緒與心理帶來負面的影響。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不用擔心,每個人都會有害怕困難的心理,怕是因爲擔心出錯,即使錯了也沒關係,還可以再改,或者多嘗試幾次,後面就會越來越好的。

第二,是給孩子一個試錯的空間,讓孩子有安全感。

當孩子出現畏難心理時,父母不要馬上就開始責備他,逼着孩子“必須做好”,我們要嘗試去理解孩子,建立起安全的家庭氛圍,這樣孩子也能夠感受到父母的支持,讓他知道,錯誤不可怕,還有爸爸媽媽在邊幫助他,跟他一起面對。

第三,父母也可以多舉些這方面的實例。

例如,父母可以給孩子講一些自己小時候的事情,小孩子往往都會對父母小時候的事情很好奇,我們不妨利用這個機會,給孩子講一講爸爸媽媽小時候面對難題時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讓孩子有代入感,這樣在後面也會增加他面對難題時的能量和自信心。

第四,就是父母要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不要一味地對孩子高要求。

孩子一遇到難題就想逃避,既有自身原因,就是信心不足,也有父母的原因,就是可能我們給孩子設置的目標太多、要求過於苛刻了。所以就需要重新設置目標與期望,這樣才能更好地加強孩子行動的積極性。

例如孩子剛開始學50以內進退位加減法,父母就出50道題,要求孩子“全部做對,錯一道加五道”,這對於初學的孩子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尤其是進位、退位,小孩子很容易出錯,所以這個要求就顯得有點苛刻了。

最後,多帶孩子參加戶外拓展活動等,通過體力來鍛鍊抗挫折能力。

如果孩子一遇到難題就想着逃避,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孩子抗挫折能力不足,所以在生活中,我們不妨多帶孩子參加一些體育鍛煉、戶外拓展等,通過這些活動,讓孩子去經歷挫折、磨練意志,培養抗挫能力,增加自信。

朋友們,你們的孩子有這個問題嗎?或者你們有其他想法嗎?歡迎討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