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一白遮百醜,一胖毀所有。儘管這不是全部人所持有的觀點,但是對於部分人來說,這卻是他們大多認同的觀點。而對於以白爲美的價值追求,卻不僅僅是現當代人的追求,而是在古時候就有了追捧。

那麼,爲何自古以來,大部分人都喜歡以白爲美,甚至爲了白而不惜毀掉自己的健康呢?主要有三點原因。

其一,古人認爲白就是富,包含着一種羨慕的心理。在古時候,最早是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農經濟。在這樣的經濟發展狀態下,大多數人都會頭頂着炙熱地陽光在田裏勞作。久而久之,人們的皮膚自然會被曬得烏黑。

但是,從部落形態演變爲由多部落所組成的國家形態,在這的社會形勢發展之下,必然會演變出不同的階級。而且,這階級的劃分,隨着國家的制度完善而兩極分化。所以,當富人有錢有權地兼併土地,以至讓很多窮人無田耕作。所以,這就催生了佃農等職業。

而有權有錢的人家,他們大多數是出錢,亦或者是利用權勢來壓迫無權無勢的人來幫自己幹活。所以,他們在長期沒有經受陽光的炙烤之下,皮膚自然也不會像其他人那般黝黑。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膚白自然也成爲富人的象徵。

其二,文化的薰陶。在人們對於膚白的追求之下,文人對人的形容,也會受到其影響。翻開對人物外貌形象描寫的書籍來看,這些文人筆下的美人大多數膚白的,而且是以“白玉”和“白雪”爲其中的襯托之物。

1、《詩經》中的《衛風·碩人》,有言:“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

2、戰國時期:宋玉《登徒子好色賦》,有云:“眉如翠羽,肌如白雪。”

3、唐朝時期:韋莊《菩薩蠻》,詩云:“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4、宋朝時期:柳永《合歡帶》,詞雲:“身材兒、早是妖嬈。算風措、實難描。一個肌膚渾似玉,更都來、佔了千嬌。”

5、明清時期:《紅樓夢》,小說有言:“淡眉如秋水,玉肌伴輕風。”

不同朝代,人們對於美人的描寫大多是“膚如白雪”,“如玉”之類的描寫。而且,因爲每一個朝代所流行的東西不同,在晉朝等朝代中,人們對美男子的追求,似乎也有點傾向於病嬌。

其三,是男性對於擇偶的判斷標準。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男性在擇偶的時候,認爲膚白的女性會顯得年輕一些;而且,隨着年齡的增長,膚白的女性較膚黑的女性的來說,前者的皺紋會更加的明顯。也因此,男性會以此來判斷出大致的年齡,以及生育能力。(當然,這只是在網上看到的一點說法,可忽視。)

所以說,人們對於膚白的追求,已經不僅侷限於現當代,而是在春秋時期,甚至是西周時期便有了。而經過這麼長時間的沉澱,現在人們對於膚白的追求自然也不足以爲奇了。當然,膚白膚黑在一定程度上是先天的,也有經過後天的操作而形成的。

但是,最求膚白也是有一個度,而不能爲了刻意地追求膚白而毀掉自己的健康,這是得不償失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