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女士是江蘇省泰州市某醫院的一名護士,因爲評職稱,需要在相關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王女士聽說網絡上有“槍手”專做“代寫代發表論文”的生意,便有些動心。讓人沒想到的是,王女士遇到了論文騙子,被騙了數千元。

“代寫代發表論文”可謂化石級騙局,騙局有時未必需要很高明,只要擊中受騙者的“痛點”,往往就成功了一半。那些中了“槍手”圈套的醫務人員,毫無例外都是爲了發論文、評職稱,而自己又寫不來、發不了。這裏就牽涉一個老掉牙的問題,醫務人員評職稱難,難於上青天。

一位整整花了20年時間從副主任醫師晉升到主任醫師的老專家,在解釋自己爲何花了這麼長時間時,列出了幾大原因,比如不認爲職稱是醫生水平直接體現、醫院一直以醫療爲主科研爲輔、每天工作太忙等,其中還提到自己“拒絕學術造假,反對抄襲剽竊,不僞造數據,不找人代寫”。雖然,老專家只是在說自己,但不難聽出弦外之音,說明代寫論文等怪現象早已“暗流洶湧”。

爲評職稱而學術造假,首先是一個學術道德問題,哪怕因此被騙,完全咎由自取。從中折射出醫務人員職稱評定製度之弊,則是另一個問題,兩者應該分而論之。對於職稱評定中對論文的要求,要一分爲二地看,論文是科研成果的體現,科研成果從醫務工作中來又服務於醫務工作,讓患者受惠,呈現良性循環,論文被設爲職稱評定門檻有合理性,問題出在教條主義身上。“唯論文”容易製造兩個極端:一部分醫務人員只因論文寫得好而評上職稱,實際工作卻是眼高手低;一部分醫務人員擅長看病救人,卻因沒有論文而得不到晉升。因此,醫務人員職稱改革勢在必行,而要往哪個方向走,才能最大限度發揮制度優勢、調動廣大醫務人員的積極性?醫務人員在追問,行政管理部門也在思考。

國家衛健委主任馬曉偉在去年召開的全國醫療管理工作會議上,提到了醫務人員職稱評定問題,表示要做出一套符合醫療衛生行業特點的職稱評定標準,讓醫務人員把重點放在臨牀,踏踏實實爲百姓解決看病問題。把論文寫在臨牀上,才能把醫務工作者的心安在病房中,情繫在病人身上,唯願改革儘快落地,以解醫務人員心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