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左宗棠科舉不順,他45歲才步入仕途,50歲開始帶兵,57歲進西北平亂,67歲收復新疆,73歲高齡仍入值軍機,74歲去世。雖然大器晚成,但不顧年邁體衰,起跑就是衝刺,可以說,把一生能幹的大事都幹了。

這個年紀,同僚們都該“致仕”了,也就是退休。

左宗棠故居

左宗棠出生於湖南一個耕讀世家,自號湘上農人。4歲開始跟祖父學三字經百家姓,6歲讀四書五經,9歲始學八股作文,國學基礎打的非常牢,成年後作對聯應口而出,更兼天賦超人,被視爲神童。

14歲參加童子試,左宗棠的文章字法就爲考官所賞識。道光七年15歲參加府試的時候,知府張錫謙就曾拿着他的卷子遍示衆考官:“唉,天下事討不來個公平,瞧這位姓左的少年,卻有一支比你我都強得多的筆呀! ”

左宗棠21歲中舉,以左宗棠這樣的稟賦,接下來的會試應該不成問題,可是讓所有人走眼的是,左宗棠連續三次會試都落了榜。不是他的文章不好,而是和八股不合拍,他寫的是都是如何經世致用,謀劃國事,又生性倔強,不去逢迎八股的制式。這時就到了27歲。

屢試不中,左宗棠不考了,回到家裏開始研讀歷代兵事、地理和農藝,種桑養蠶,自號湘上農人。左宗棠才名遠播,很多人爲他惋惜。能理解他的都是真正有眼光的人,他的老師賀熙齡就說:“季高近棄詞章,爲有用之學,談天下形勢,瞭如指掌。” ,對左宗棠非常支持

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時,“身無半畝,心憂天下 ;讀書萬卷,神交古人”的左宗棠,只相信“和戎自昔非長算,爲爾豺狼不可馴”,他撰成軍事方略六篇,分爲“料敵”、“定策”、“海屯”、“器械”、“用間”、“善後”,把對付英軍的戰守機宜都寫在裏面,主戰願望不可遏制。無奈人微言輕,這些建議無處可投,只能空懷一腔報國之志。繼續種地讀書。

鑽研經世致用的學問,左宗棠認爲是真本事,他再給兒子孝威的信中寫道:“近來時事日壞,都由於人才不佳。人才之少,由於專心做時下科名之學者多,留心本原之學者少。且人生精力有限,盡用之科名之學,一旦大事當前,心神耗盡,膽氣薄弱,反不如鄉里粗才尚能集事,尚肯擔當,試看近時人才有一從八股出身者否7八股愈做得人格,人才愈見庸下。此我閱歷有得之言,非好罵時下自命爲文人學土者也。

1849年,已經38歲的左宗棠迎來了人生中極其重要的一次機遇。林則徐從新疆回來路過湖南,好友胡林翼向林則徐力薦左宗棠,稱讚他“有異才,品學爲湘中士類第一”。林則徐就在船上召左來見。

左宗棠對林則徐仰慕已久,激動之下,走板登船時一腳踩空,掉進了湘江,當衆弄了個落湯雞。林則徐打趣:“此爲君之見面禮乎?”左宗棠並不尷尬,應聲而答:“他人敬公,五體投地;晚生敬公,五體投水!”, 遂相顧大笑。

徹夜傾談,林則徐立即認定,將來“西定新疆,舍左君莫屬“, 將自己在新疆整理的兵要地理資料全部交給了左宗棠。兩人一個是封疆大吏,一個是個山野農夫。

後來左宗棠建功西北,軍政大計多得益於林則徐的傳授。在陝甘總督任上,左宗棠堅持“不論漢回,只論良莠”,即是繼承林則徐在雲貴總督任上採取的“良則雖回必保,莠則雖漢必誅”的政策;在新疆指揮軍隊興修水利、開鑿坎兒井、種桑種稻,也是遵從林則徐多年前的建議。林則徐留下的資料,更是左宗棠在新疆謀劃用兵的重要依據。林則徐心繫邊疆,慧眼識才;左宗棠火中取栗,力保西陲國土不失,終不負林公的重託。

1851年,咸豐皇帝繼位後,下恩詔開孝廉方正科,以“蒐羅遺賢”。郭嵩燾等好友都勸左宗棠應試。左宗棠已經40歲了,早已經死了這份心。

1852年,太平軍圍攻長沙,省城危急。胡林翼向湖南巡撫張亮基推薦左宗棠,在張亮基的一再懇請下,左宗棠開始了8年的師爺生涯。幕僚是官員自聘的高級參謀,左宗棠的才幹出衆,先後入幕張亮基和駱秉章帳中。經受了重要的錘鍊。曾國藩以侍郎職辦團練組建湘軍,也在這一年。

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1860年,太平軍擊破江南大營,東南震動,朝廷命左宗棠以四品京堂候補,隨曾國藩襄辦軍務,在湖南招募5000人編練“楚軍”。這一年,左宗棠50歲。

胸有韜略,暢曉兵機,最會讀書的左宗棠,早準備好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