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上幼兒園才一個禮拜,朋友就從孩子口中聽到一個心塞消息:有個小朋友,親了女兒的臉。

“我也是個開明的家長,知道那只是小朋友之間玩玩的,可爲啥聽聞這樣的消息讓我如此坐立不安呢?”

這個問題,困擾了朋友足足一天一夜,最後,她選擇了與幼兒園老師溝通。

當孩子進入集體生活,能不能照顧好自己、保護好自己成爲家長心頭的憂慮事。著名主持人塗磊在女兒上幼兒園的第一天,也是再三向她強調了:

不能讓別人親你的臉,不能讓別人碰短褲和背心,不可以要別人的零食和玩具。

他甚至把這些禁忌編成了兒歌,女兒上學前溫習了一遍之後,父女倆才揮手告別。

這個短短的視頻,引得了衆多加油萌寶爸媽的紛紛點贊:入園第一天,告訴孩子身體界限,真的很重要!

01父母的態度裏藏着孩子的認識觀

要告訴與人相處很中,身體的界限在哪裏?這就要求家長首先對孩子做好性啓蒙教育。

研究表明, 3-6歲是兒童性別意識發展的敏感期,孩子開始關注性別,並會對自己包括身邊人的身體產生好奇。

如果家長及時對孩子做好性啓蒙教育,就能夠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性價值觀,明白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但如果家長各種迴避,不但錯失教育黃金期,更會對孩子帶來隱形傷害。

孩子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往往來自家長的教育。對孩子做好性啓蒙教育,首先要從糾正家長的性觀念開始。

受中國傳統教育影響,很多父母雖然認識到做好性教育的必要性,卻往往因爲內心的羞澀感,遲遲不肯開口,甚至會把性問題當作敏感禁忌話題。

對於學齡前的兒童來說,聊性話題,就是一個平常話題。家長摘到有色眼鏡坦然告知,孩子也就能安然接納;但如果錯失教育黃金期,隨着孩子不斷長大,未來家長就要花更多的補救精力。

性教育並不需要老生常談,也許一次到位的教育,就能夠讓孩子終身受益。

也有家長認爲,等孩子長大了,他自然而然會知道。但其實,這是錯誤的認識。

不被滿足的心理,會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在神祕的“性禁忌”意識刺激下,孩子會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真相;一旦誤入“旁門左道”,反而會對孩子身心健康產生極大影響。

科學的性教育不僅僅是要告訴孩子身體器官的構造和差異,它還包括對性別的正確認知,對兩性關係的健康相處,對自我的保護,以及如何美好地去看待一份感情。

家長坦誠和孩子談性,並不會讓孩子變壞;家長閉口不談,卻很有可能讓孩子因爲無知,失去保護自己的機會。

摘掉“有色眼鏡”,父母的態度裏藏着孩子正確的認識觀。

02把認知教育落實到細節裏

對孩子進行性啓蒙教育,並不是非要父母正襟危坐,一板一眼去教育。父母可以藉助繪本、影片等工具,將知識間接傳遞給孩子。

針對學齡前兒童,市面上有很多不錯的性啓蒙教育繪本,比如《小雞雞的故事》、《乳房的故事》、《小威向前衝》、《不要隨便摸我》……

繪本圖文結合,從幼齡兒童能夠接受的認知角度出發,通過講故事、情景演繹等方式,讓孩子更直觀、更系統瞭解相關性知識。

之前有一個男孩的媽媽,時不時被三歲的兒子問起關於“小雞雞”的問題,於是她嘗試着給孩子讀了性教育繪本《小雞雞的故事》。

整一個過程,平靜、安寧,與以往讀其他繪本一樣。故事講完後,兒子想了想,告訴她:

“媽媽,我們撒尿的時候不能讓別人看見私密部位。”

從這以後,這位媽媽就注意到,兒子撒尿時有了保護私密部位的習慣。與以前嘻嘻哈哈,故意脫褲子示人,完全兩樣。這些改變,就是來自繪本潛移默化的影響力量。

不同的性啓蒙繪本,有各自不同的內容側重。

比如《小威向前衝》,繪本把精子擬人化成“小威”,通過小威與三億多其他小精子比賽跑步最後贏得勝利爲故事原型,讓孩子感受着小威堅持不懈的精神,同時瞭解到生命是由精子和卵子結合的。

比如《我討厭男孩兒》、《我討厭女孩兒》》,通過站在孩子的角度相互看異性,讓孩子瞭解到男女孩不同的行爲,幫助孩子更好認識自己,同時明白需要尊重對方的道理。

再比如《別摸我,這是我的身體》,則教會孩子用正確的態度面對親密動作,學會對引起自己反感的動作說“不”,同時保護好自己。

小小的繪本,大大的世界,家長的難題,幾乎都能夠在繪本里找到。家長只要用平常心給孩子讀一讀繪本故事,孩子就會恍然大悟。

或許會有家長擔心:讓孩子過早了解,會不會引起性早熟?孩子會不會模仿和嘗試?

其實關鍵還在引導。

良好的引導,滿足的是孩子的求知慾,而不是催生“性早熟”。父母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性觀念,才能讓孩子學會愛護自己、尊重生命。

03界限教育,讓孩子懂得“自我保護”和“尊重”

對孩子的性啓蒙教育工作,不僅要讓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身體構造,教孩子學會保護好自己的私密部位,更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身體的界限”的意識。界限感,能夠讓孩子更好地進行“自我保護”,也更能做到對他人“尊重”,成爲一個有教養的孩子。

▲界限教育,落實在生活細節裏

生活是最好的課堂,把教育落實在生活細節裏,能夠讓孩子得到最直觀真切的教育,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性價值觀。

比如,在給孩子洗澡的時候,可以教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告訴孩子,哪些身體部位是“隱私部位”,不經過爸爸媽媽或醫生的同意,堅決不能讓任何人觸碰。

比如,在擁抱孩子的時候告訴他,擁抱和親吻是最親密的人之間的行爲,不管是身邊熟悉的玩伴、老師還是親戚,誰都不能不經過同意就直接觸碰你的身體……

當孩子有了正確的“身體界限感”意識,那麼如果遇到侵犯私密部位的行爲,孩子就會予以拒絕,以此減少被熟人作案的概率。

▲界限教育,從培養獨立能力開始。

網上常常有這樣的新聞曝出:15歲女孩在家洗澡,還讓爸爸幫忙搓背;12歲女孩和爸爸一起洗澡……有異性在身邊,孩子絲毫不感到異樣,這是孩子從小沒有建立身體界限意識的原因。

培養界限意識,可以從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着手,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換衣服、自己睡覺、自己上廁所、自己洗澡……

擁有良好獨立自理能力的孩子,他們更注重隱私空間,也更有自我保護的意識。而這潛移默化培養的就是“身體界限感”意識。

▲界限教育,教孩子學會對誘惑說“不”

有了孩子後,很多家庭聚會的歡樂都會放在孩子的身上。

叫叔叔,給糖;給了糖,要求抱一抱;有了抱,就進一步要求親一親……也許親友之間純屬善意的玩笑,但這樣的逗樂卻會對孩子的思想教育埋下危險隱患。

一旦孩子接納了熟悉親友間的逗樂方式,如果哪一天他一個人在外面,遇到有歹心的陌生人,對方也企圖通過小糖果或其他物質進行哄騙,帶孩子到偏僻的角落,意圖不軌呢?結果不堪設想。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學會“拒絕”。不僅父母要出面阻斷這樣的鬧劇,同時也教育孩子在任何誘惑面前學會說“不”。

一個能抵擋得住誘惑的孩子,才能夠離危險遠一點。

孩子出生,猶如白紙一張,他們世界裏的色彩都是由父母幫助來繪製。

對孩子做好“界限教育”,這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教養,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也讓孩子學會遵守秩序、尊重他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