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人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南懷瑾

讀完元曲小令《賣花聲懷古》,我第一時間想起的,便是南懷瑾先生的這句話,讀史,吸取從前的教訓,瞭解過去的選擇,讓我們現在的人生活得更好,似乎是每個時代的讀書人都會做的事,但讀完歷史書上的記錄後,讀書的我們,往往都會和張可久在《賣花聲懷古》寫得一樣,發出一聲無奈的嘆息。

大漢王朝

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民塗炭,讀書人一聲長嘆。

全文書法

當年,虞姬在烏江邊,拔劍起舞,自刎而亡;當年,孫劉聯軍在赤壁,大破曹軍,檣櫓灰飛煙滅;當年,班超在月下,看着漫無邊際的黃沙大漠,玉門關就在那裏,但他卻有家不得歸。秦漢時代,一個個悲涼傷感的故事被記錄,流傳到今日,但那些故事中,除了這些故事的主角外,還有那麼多的普通人,那麼多艱難求生的百姓,他們在這些歷史事件中,死傷無數,每每想到這點,讀書的我們,都會發出一聲無奈的嘆息。

張可久畫像

張可久的這首小令,寫的是他自己讀完秦漢時代的歷史後,自己的感受,文中的“讀書人”其實包含着多種意思。不僅僅是代表着作者張可久,也可以說代表着古代的讀書的知識分子,也可以是讀歷史書,瞭解歷史的人。

美人自刎烏江岸

這一首小令,寫了三個歷史故事,霸王別姬時的虞姬起舞,赤壁大戰的場景,還有班超在西域建功立業,都是秦漢時代很重要的節點,漢朝初期,漢朝強盛時期,以及漢朝末年,對於讀書的人,看歷史的人而言,讀到歷史上的這些個風雲人物的風雲時刻,會心有所感,會對那個波瀾壯麗的時代有所感觸。

戰火曾燒赤壁山

對於我們一般人而言,讀書,尤其是歷史記載類的書籍,這樣的感慨大多都是對這些風雲人物的評論,但是張可久這裏不是這樣。他在《賣花聲懷古》中筆鋒一轉,沒有寫那些風雲人物,歷史名人,而是把視線轉到了普通人的身上,在那些個波瀾壯闊的時代,在那些風雲人物成就他們的傳說時,傳說的背後,是無數普通人的生命和鮮血。一將功成萬骨枯,興亡都是百姓苦。越是被歷史記住的偉大時刻,越是大批百姓生民塗炭的時刻,而且,這些百姓的付出和犧牲,往往都沒有被歷史記錄,都被歷史所忽略。

將軍空老玉門關

而這,便是作者的嘆息所在!嘆息王朝更替,嘆息民生維艱,更是嘆息自己無可奈何。

這首《賣花聲懷古》和另外一首大名鼎鼎的《潼關懷古》十分相似,都是爲底層百姓發聲,控訴時代對他們的不公,有人說亂世出英雄,但一朝英雄拔劍起,又是蒼生十年劫,大浪淘沙的亂世,更多的普通人,所要面對的,是更艱難的生活,生命安全沒有保障,日常生活沒有保障,掙扎,委屈,只爲能活着。

讀書人長嘆

兩漢連綿四百年,從高祖斬蛇,到獻帝禪讓,後主樂不思蜀,任何人把這幾百年的歷史大事看過一遍,再想想經歷這一切的底層百姓,能安然讀書的人,哪有不發出感慨的。

珍惜現在這個和平的環境吧,感謝我們偉大的祖國吧,想想當年張可久寫《賣花聲懷古》時的心情,想想那個紛亂的年代,能在和平的環境下生活,成長,我們何其的幸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