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項羽那麼猛。

鉅鹿之戰,僅憑可能不到十萬兵力的楚軍,將圍困鉅鹿多日的秦軍一舉擊潰,王離、涉間、蘇角三秦將或被俘、或自殺、或被殺,駐守在棘原,負責爲圍困鉅鹿的秦軍運送糧草的章邯,手裏還有二十萬兵力,卻懦弱地向項羽投降了。

彭城之戰,劉邦率五十六萬的諸侯聯軍,趁項羽深陷齊地之機,殺入彭城,佔了項羽的霸王宮,霸佔了項羽的妻妾和珍寶,還拿着項羽的酒肉天天喫流水席,看上去夠囂張了吧?然後項羽率三萬精騎兵回師彭城,殺了劉邦的十多萬兵卒,還把劉邦逼到睢水邊,若不是一場天降大風,救了劉邦,劉邦早就死在睢水邊了。

項羽這麼猛,但後來還是敗給了劉邦,爲什麼?原因當然很多,分析起來可以寫好多篇論文了,咱們今天只說一件小事,來談談項羽和劉邦之間的差距。

漢高祖劉邦稱帝之處,並沒有把都城定在關中,而是定在了洛陽。

爲什麼要把都城定在洛陽呢?因爲洛陽曾是周的都城。周有八百年國運,是劉邦同時代的人最爲認可的王朝,劉邦把都城定在洛陽,就是要利用百姓對周的認可來認可他的漢,給人一種漢乃第二個周的感覺,與此同時,好勝心強的劉邦也想比一比,讓後世看一看,到底是周偉大,還是他的漢偉大。

從心理層面上來講,劉邦定都洛陽的思路沒什麼毛病。但從現實的角度來說,定都洛陽可能就有問題了,一個叫婁敬的小吏就當着劉邦的面指出,定都洛陽不妥,萬一發生叛亂,天子沒有足夠的山川作爲屏障來保護自己,也沒有足夠的糧草來跟反賊耗下去。另外,漢之得天下與周之得天下,本質上是不同的,周是靠着世代累積的德行來使諸侯臣服的,而漢是靠強大的武力來使諸侯臣服的,所以周可以把都城定在天下之中,不用顧慮諸侯的武力,但漢卻只能把都城定在山川形勝之處來使自己的武力能夠一直威嚇諸侯。

劉邦認爲婁敬說得有道理,決定讓羣臣議一議。議事時,重臣都是函谷關以東的人,洛陽離他們的故鄉近,關中離他們的家鄉遠,所以他們都說定都洛陽好。劉邦看出了羣臣的思鄉之情,也便拿不定主意,不知是否要遷都,於是問起了張良,張良跟劉邦說,要考慮萬世基業,定都關中是正確的,於是劉邦立即決定,遷都關中,丞相蕭何後來在關中營造了一座新城作爲都城,就是現在的西安。

當年,項羽竊取了宰割天下的權力時,也有一個類似婁敬這樣的小人物,主動站了出來,勸項羽定都關中,說辭也跟婁敬的說辭很像,主旨就是定都關中可以稱霸天下。

項羽聽完,也很心動,仔細考量了好久,但項羽看見被他自己焚燒得不成樣子的咸陽城,感覺咸陽已經沒有都城應有的氣派了,又考慮起士兵都是函谷關以東的人,都有着濃重的思鄉之情,於是便輕而易舉地否定了定都關中的提議,對建議他定都關中的那個人說“富貴不還鄉,有如錦衣夜裏行”。

這便是項羽和劉邦的差距,劉邦聽到合理的建議,會心動,會考量,會跟大家商量,會考慮大家的感受,但如果該建議有利於長治久安,劉邦會暫且將大家的感受放在一邊,採納並執行該建議,這就是劉邦作爲帝王的決斷力。反觀項羽,在聽到合理建議後,雖然也會心動會考量,但最後是否採納該建議的標準竟然是非常淺層次的“此地已被燒燬”、“將士們都思鄉”等內容,然後就把非常合理非常利於長治久安的建議給否了。在史書的記載中,項羽不僅把定都關中的建議給否了,還把提議定都關中的人給煮了,就因爲定都關中的人罵了一句“沐猴而冠”。

參考資料:《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蕭相國世家》、《史記·留侯世家》、《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