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的故事,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是再熟悉不過了,讀完這個故事,很多人都會感慨。如果項羽聽從了范增的意見,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或許就沒有後來的楚漢爭霸了,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從腐儒到智者,范增的兩個昏招

我們不妨先看一下范增這個人,在小說和影視作品中,范增的形象一直是個智者,甚至電影鴻門宴中,還特意增加了他與張良鬥智的戲碼,其實範東這個人一輩子可以說是默默無聞,因爲在秦末起義的時候,他已經70歲了。

而就在他人生中的這最後幾年,他做了兩件十分重要的事,第一件事是向向良建議尋找楚國王族的後裔,立楚懷王爲傀儡,第二件事便是建議項羽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這兩個看似十分明智的建議,實際上都是實打實的昏招,船伕爲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就一起來分析一下。

首先項氏一族是不缺威望的,而且當時已經聚集了很大一批武裝力量,這個時候去給自己找一個上司,真的是有一些畫蛇添足,其實這是一個傀儡,沒有實權,但如果發生什麼意外,便很容易變成爲他人做嫁衣裳,後來意外恰好就發生了。

由於項梁死的十分突然,項氏一族的兵權,並沒有很好的交接給項羽,這就導致兵權十分分散,直接給了楚懷王逆襲翻盤的機會。原本是傀儡的他,一下子成爲了楚國一軍的真正掌權者,如果像涼泉下有知,估計腸子都悔青了。

由此看項梁其實連陳勝都不如,陳勝至少還知道將實際的軍權掌握在自己手裏,而不是去尋找一個自己無法控制的人,來給自己當上司。

鴻門宴的真正贏家,不是劉邦而是項羽

再來看范增的第二個建議,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在當時的楚國起義軍集團中,雖然劉邦的軍隊已經有些偉大不掉了,但實力依然無法和項羽手中的主力部隊相比,說白了,當時的劉邦並不是項羽的主要威脅,這個時候如果殺掉劉邦,不但會消耗自己的一部分實力和威望,還會成爲其他勢力聯合起來對抗自己的理由。

所以鴻門宴上殺掉劉邦是一個實打實的昏招,但如果放任劉邦在關中稱王不管,也的確是養虎爲患,所以最好的解決方式是在不殺劉邦的前提下,讓劉邦退出關中,同時還不損失項羽的威望,不得不說想達到這個目的,難度的確有點大。

但項羽能夠從宋毅手中搶奪軍權並贏得鉅鹿之戰,靠的絕對不光是勇氣,還有驚人的智慧,所以我們便會發現,項羽最小的叔叔項伯竟然在鴻門宴的前一天跑去劉邦那裏告密。

沒錯,項伯的告密表面上看是因爲張良的救命之恩,但實際上很可能是項羽私下授意的,不然船伕真的很難想象,向博會因爲一己之私而背叛整個項氏一族,並且賭上像是一個傳承數百年的豪門榮耀。按照這個思路,再來回顧一下鴻門宴的過程,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項莊啊,很可能是被范增忽悠了,給自己的哥哥項羽添亂,但項羽自己又不好阻止,還好有向博出來制衡。

眼看嚇唬劉邦的目的已經達到,但劉邦還遲遲不找機會跑掉,項羽眼看就要弄巧成拙,真的將劉邦殺掉了,心裏這個急呀,恰好樊這個時候闖了進來,打破了僵局,爲劉邦製造了逃跑的機會,項羽能不高興嗎?所以纔會出現項羽賜給方塊酒肉,並且稱呼樊爲壯士的場面,實際上項羽想說的是:

老弟啊,多虧你打破這個僵局。

最後劉邦找了個機會逃走,項羽的目的也基本達到,不但將其趕出的關中之地,自己的威望也絲毫沒有受到損失。等到整件事結束,項羽再來看給自己添亂的范增,這個人不但坑了自己的叔父項梁,差一點把自己也坑了,還讓他趕緊走吧。

當然成王敗寇,史書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項羽趕走范增,也從一個明智之舉被篡改爲了一個昏招,成爲塑造項羽不會任用賢能的重要證據,但事實真的如此嗎,看完故事的諸君,想必心中已經有了答案,本期的內容就到這裏,船伕和您下期見。

2020.09.20(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