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黑暗?什麼是光明?一棵樹上立的耕生,它越是想上升到光明的高處,它的根越是堅定的像泥土中生鏽,向下深入,降入那黑暗的深處。其實人跟樹是一樣的,越嚮往高處的陽光,它的根就越要向黑暗地底下伸去。

一:人和樹一樣,光和暗都能賦予力量

1:光明與黑暗兩種方法論

強者必同時經熟於光明和黑暗兩種方法論,尤其是黑暗是這個世界最爲真實的基礎,如果不熟練掌握,就會被人一推就倒。

或許我們都不明白,尼采所說的上帝死了是什麼意思。在尼采的意識當中。他發現宇宙對於人類其實是冷酷無情的,沒有一絲的善意,並沒有無所不在的聖父聖子,聖靈這三位,無微不至像媽媽一樣照看着人類。所以他說的是,其實是奶媽死了。

所以說既然沒有聖靈保護你的背後,你就必須自己守護自己。或者真的有可以信賴的人幫你守護,不然你走不了兩步就會中人暗箭。這也就是強者爲何要熟於光明和黑暗兩種方法論的原因。

2:千百年來我們都在尋求平衡的答案

人類用建設光明和秩序之城的每一塊磚石,實際上都是用從黑暗混沌的自然世界中挖取出來的。而黑暗是來自於光明的,光明也來自於黑暗。不懂得黑暗之處,樹是長不高的,因爲根基不夠牢,矮的時候就已經被其他高大的樹強佔了光。

所有成長的動力都是人類最原始的慾望,和本能中汲取的力量,樹也一樣。自私,貪婪,恐懼……促使了所有有野心的人或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哪裏是無盡的黑暗,只要你願意把生命的根不斷向慾望伸展,你就能不斷的汲取到更多的營養和資源。

比如財富,權利或者是陽光,但我們從沒有見過能夠無休止延長的,遮天蔽日的樹。因爲一棵樹的樹冠太大,就很容易被風吹倒,這也就是樹大招風的道理,人到了一定膨脹的時候就會離毀滅不遠。

也許這就是一個自然界設定的結果。我們人類發展過程中,千百年來不就是在這之中掙扎着尋找着存在的平衡嗎?

一個人只有面對自己的內心,坦誠的面對自己,慾望當中最爲黑暗和邪惡的本性才能真正觸摸得到生命的核心,這樣的人是有魄力也有質感的。也許那就是釋放過慾望,經歷過掙扎凝,視過深淵之後那一種驚濤駭浪般的平靜。尼采的三言五語道出了最直白的道理。

二:在面對邪惡的深淵時,他們同時也在凝視着你

1:不是變成怪物,而是超人

尼采說過,爲了達到世人敬仰的光與亮,你必須先深刻感受到世界背後的深與暗,生與暗是世界的本質,更是人類生存的意義所在,紮根深與暗汲取生命的養分是成爲超人,完成世俗價值的重估。

在人類向上追尋成功的途中,我們都會不可避免地被邪惡所包圍,他們會不顧一切的去襲擊你,攻擊你,而你要做的就是扎穩你自己的根,也深入他們當中好好了解自己的敵人再繼續向上,但時刻要記住面對邪惡的深淵,同時他們也在凝視着你,不要在這戰鬥之中把自己一不小心也變成了怪物。

從古至今現實生活當中,每一個在人面前標榜自己高風亮節的人,往往背後都幹着許多不爲人知的勾當,取得越多越好,付出的代價也會越大承受的也越大,一不小心自己所謂追求的光與亮,卻讓自己變成了被黑暗包圍中的怪物。

想要成爲尼采口中所說的超人,希望得到光明,也希望取得成果,那就必須要在聚光燈下生活,那就會越來越孤獨,寂寞,苦悶中默默耕耘忍受磨練。

王小波說過,我選擇沉默的主要原因是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從沉默中卻能。假如還想學得更多,那就要繼續一聲不吭。要想學的更多,就要學會在自己的路上排除和減少許多障礙和阻力,要學會沉默一聲不吭,這也是要成爲尼采口中在黑暗你能汲取養分的同時,完成世俗價值的重估的超人。

2:在成爲超人的路上,不要摒棄愛和希望

《扎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論山旁之樹》所說的:人的情況和此時的相同……意思其實是很明確的。尼采認爲強者越向自我穿越,就越會否定道德,摒棄良知。就如上面的所說,在黑暗包圍自己的時候,一不小心自己就會變成黑暗中的怪物,摒棄了自己所追求的愛和希望。

就和書中扎拉圖斯特拉開導的那位迷茫的青年。青年人直於攀登,希望升到高處。換而言之就是追求自我實現。然後他向扎拉圖斯特拉傾訴自己在此過程中感受到了各種痛苦懷疑。

扎拉圖斯特拉便開導於他。扎拉圖斯特拉告訴他特別注意一個危險,不是“不良本能”。還熱切地告訴“是的,我知道你的危險,但我以愛和希望向你懇求,別摒棄你的愛和希望。”

我不知這位青年到底有沒有摒棄愛和希望。但是我更注意到的是扎拉圖斯特拉所說的“不良本能”指的到底是什麼?

不良本能應該就是喪失奮鬥的熱情,滿足於短暫的快樂,是頹廢和懶惰,用權力意志來解釋,不良本能就是權力意志的缺乏,衰弱。弱者害怕強者害怕,這些特立獨行的個體,於是避免自己遭受他們的侵害。“謙卑憐憫,仁慈愛人如己”被提升爲美德,“冷酷,殘忍,欺詐,爲所欲爲”被貶低爲罪惡。

現代人他們之所以崇拜這樣道德,不是因爲他們由衷熱愛前者,而是因爲對後者懷有深刻的恐懼。後者會給他們的生活帶來風險和痛苦,干擾他們享受短暫的快樂。他們當然要推行這種道德,將之稱爲高尚化,神聖化 ,共同壓抑其他的追求。

在尼采的眼中,大衆一直都是這樣頹廢和愛享樂的。大衆除了儘可能的質保,沒有其他的根本目的。

文章中的那個青年不一樣,他所追求的高處,哪怕最終是爲了墮落。這種墮落是一種壯烈的自我毀滅,一種生活方式的最終完成。

就如某位寫作愛好者,畢生願望是寫小說,於是讀書是他的攀巖作家是他的高處,創作一生是他的墮落,如果這種墮落竟無法實現,那倒不如去死,在這一點上說它與大衆是不同的,它是積極的。所以說追求光與亮的強者是不應該順從弱者的道德要把根扎到黑暗中的“惡”裏去。

嚮往高數可以說是追求理想,但現實世界畢竟不會完美。而且有許多東西是我們改變不了的。我們也把這些不公平和改變不了的稱之爲黑暗。我們只要活在這個世界上,就不可能避免要接觸到這些黑暗,如果想去奮鬥,則不可避免,必須直面,必須容納。

我們每天都生活在這顆蔚藍的星球之上,我們當中的多數人每天都能沐浴着陽光,享受着美好的生活,天鵝事物都是兩面性,有陽光也就會有黑暗現如今多數人只生活在自己美好的小圈子裏,壓根不知道這個世界的另一面究竟是怎麼樣。

腦中充滿着美好的幻想的人不會意識到,就在他們喊着口號擁抱美好世界的同時,這個世界上每一分鐘都會有人在暗處失蹤,淪爲奴隸,種族歧視,買賣性奴,割去器官……一切殘酷的事情,在正這個看似美好的世界發生。

我們追求光與亮的同時,我們的祖國也在追求,也是我們多數人能沉浸在美好幻想中的一大原因。晴空下的一抹暗影就是黑暗,夜空中的一點螢火就是光明,社會是人組成的,所謂黑暗是照出了人性自己的投影,是我們對生活的認知,想要黑暗中的螢火更多,就只能在黑暗中摸爬滾打找到出去的路。

三:非黑即白的社會,我們想要強大,必須學會兩手抓

1:向黑與暗的方向紮根,兩手都要抓穩

尼采說的話放在生活當中,從社會的角度去看這句話,也恰恰符合我們現在社會。這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我相信在社會里摸打滾爬的人會深有體會,那些看似道貌岸然使者,內心已經爛透的人還少嗎?

前些年的某地方父母官被曝出腐敗貪官,進而雙規,而在這之前他們卻是連續幾年被認爲青年代表的人物,並且受人學習。其腐敗程度也令人扎舌,家裏就連肥皂用完了,都要打電話給下面的索賄,另外一些方面更是不用說。在中國古代早已有人說出了答案,水至清則無魚。

總之如果自己想嚮往“光與亮”的方向發展,就更是要用力向“黑與暗”的方向紮根,從那裏汲取力量吸收養分,兩個手都要抓穩。

2:脫穎而出的人並不是他們走的有多快,而是他們懂得紮根

在歷史的長河中能夠脫穎而出的那些人,並不是因爲他們走的有多快,而是他們懂得如何紮根堅實,從而走的足夠久。

就像竹子在剛開始發芽的時候,生長極其緩慢,幾年的時間僅僅長了樹林裏,而一旦破土而出,便會以每天數10釐米的速度瘋狂成長,幾周的時間就能達到十幾米高。原來在前幾年的時間當中,竹子把所有的努力都用在了地下,用在了伸展根系上面,儲備生長的能量。

今天比昨天做的好,明天又比今天做的好,每一天都付出真摯的努力,不懈的工作,誠懇的修道。這是堅守之道,想要面向更高更亮,就要花更多的時間在黑暗的地方,這是開啓樹一樣的人生的必經之路。

結語:

善與惡,黑與白,光與暗。等等的對立面其實是統一的,是一個完整的整體的兩個部分,並不是簡單的相互對立。很簡單,又很複雜。

陽光下的參天古樹,必有黑暗中的龐大根系所支撐着人也有雙面世界上也沒有絕對的好人與壞人。每一個選擇的變化,一個是善與惡的交替,一個是黑與白的走道。光明與黑暗並不是截然對立,是相互關聯的,其實人跟樹是一樣的,越是嚮往高處的陽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我們需要懷揣一顆希望的種子,把它種在泥土裏,細心澆灌除草,施肥,時不時還要觀察有沒有蟲子,但是我們要落實,像樹一樣去紮根,所以我們種下的種子不要着急,我們要像樹一樣,甘心沉下去,沉到黑暗中也不要害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