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興起後,創立湘軍的曾國藩被朝廷視爲救命稻草,十年內連升十級,權勢很大,等他攻克天京、完全平定太平天國後,論功行賞,被冊封爲一等勇毅侯,官拜太子太保,打破了清朝不重用漢人的祖制。

不過權力的增長,並沒有讓曾國藩迷失,他一直保持着比較節儉、低調的生活習慣。在他官至二品時,本可以乘坐八人抬轎,按照規定配備引路官、扶轎人、護衛等,但實際上曾國藩仍按着三品以下的配置,除了增加兩名護衛,其他都沒有。究其原因,大概曾國藩時常告誡自己,官場之上人滿則忌,樹大招風。

曾國藩還打定主意,不給家裏多寄錢,能維持日常開銷就差不多了。他在家信裏面說:“吾不欲多寄銀物至家,總恐老輩失之奢,後輩失之驕,未有錢多而子弟不驕者也。”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來,曾國藩的治家之道是以儉勵志,這與他個人的成長經歷也有關,他從小就被教育“若沾染富貴習氣,則難望有成”。

後來,曾氏一族雖然“京城有人”但並沒有捲入政治,也沒有成爲別人手裏的把柄,所以曾國藩死後,也能安穩地過日子。要知道,明朝的張居正,生前一手通天,死後卻被抄家,子女後代要麼流放,要麼餓死,主要原因就是他樹敵太多,給家裏留的“好處”也特別多。

在曾國藩死後,他的遺囑中明確提到“喪事概不收禮”,不管親疏遠近,可以來弔唁,但絕對不準收受禮金。在當時,這一點讓人也難理解,他的弟弟曾國荃就勸侄子曾紀澤不要完全遵守這條遺囑,畢竟一品大員的喪事,絕非一點點錢財就能辦好、辦風光的,另外也可以折中,關係密切者,“似可以酌受”,也算是給他人面子。但這個建議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並沒有接納,還是原封不動地執行了曾國藩的遺囑,沒有收取任何人任何禮金。

曾國藩自以爲生前已經留夠了身後錢,但實際上他的養老錢,基本只夠辦個喪事,並沒有給子孫後代留下多少錢財。

相對來說,現在許多人都講究紅白事大辦特辦,而且都要收受禮金,不同的地區,金額雖有差別,但總是都希望越多越好。以至於國家不得不出臺一些政策,引導節儉,不要鋪張,也不要攀比,比如很多地方就明文規定,紅白事宴請範圍、宴請標準,不能超過多少桌,每桌不能超過多少錢等等,看似很細,但實際上還是有人悄悄地大操大辦。而真正能真心學曾國藩的,幾乎沒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