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開國第一考,120名進士中竟然還有一名外國人,說了你都不信

文/觀心通史

高考是現在社會中底層人羣通往上層社會的重要通道,有了知識和學歷就有資格參加公務員考試,就能實現逆襲。

在古代,科舉制度相當於高考,是國家選拔人才的重要手段,通過科舉考試的人就有機會入朝爲官。

科舉考試

古代的科舉考試一般都是本國人蔘加,極少有外國人來中國考公務員,不過在這極少數的外國人中,有一個外國人因考中了進士,而名揚天下。

這個人叫做金濤,是高麗國人。他參加了明朝的開國第一考,並且成功上岸,中了進士,明朝皇帝朱元璋還親自任命他爲山東安丘縣的縣丞

我們都知道,科舉考試非常難考,尤其是明朝的考試內容是難度更大的八股文中國人都很難考上,這老外卻考上了,還受到了朱元璋的欽點,可謂是風光無限啊!

科舉考試八股文教材

據明朝沈德符所著的《萬曆野獲篇》一書記載,明朝開國後第一次科舉考試是在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把元朝殘餘從北京徹底趕出後,開始着手選拔人才,發展建設。

論打仗,武官拿手;論搞經濟搞建設,還是文官擅長。可惜,建國初期要乾的事太多了,儲備的幹部太少了。於是,朱元璋重啓科舉考試,明朝的開國第一考也正式拉開帷幕。

據《萬曆野獲篇》記載,這屆科舉考試一共有120名考生考中進士,其中僅浙江就佔了31人,真的是文化強省啊!這屆科舉考試的狀元是吳伯宗。

本書還記錄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在120名進士中居然還有一個外國人!書中記載“高麗國中一人”。這具體是什麼情況呢?外國人怎麼會不遠千里來中國參加科舉考試呢?

明代史書《南雍志》記載:外裔子弟,始自高麗遣金濤第四人入國學讀書。洪武四年,濤登進士,除授縣丞,不就,與三人皆遣歸國。

另外《明太祖實錄》也記載了:洪武四年三月乙酉朔策進士於奉天殿,登第者百二十人,賜吳伯宗等三名進士及第,第二甲十七人賜進士出身,第三甲百人賜同進士出身。詔賜伯宗朝服、冠帶,授禮部員外郎。

高麗入試者三人,惟金濤登第,授東昌府安丘縣丞。樸實、柳伯儒皆不第。三人俱以不通華言請還本國。詔厚給道里費遣舟送還。

看完這段史料,我們就很清楚了。原來是明朝建國後,高麗國派了四個學生到中國來學習,這四人學了幾年後,正好遇上開國第一考,於是有三個人報名參加了考試,但只有金濤一人,獲得三甲第五名。

而此次科考,一甲有3人,二甲有17人,金濤是三甲第五名,所以在120人中排名第25,這也是相當好的名次了。而另兩個考生都落榜了。

放榜

朱元璋不但沒有對外國進士產生偏見,還親自任命金濤爲山東安丘縣縣丞。不過,這位外國進士膽子非常大,他以不通中國話爲例,婉言拒絕了朱元璋的任命,並請求回國。

科舉考試這麼難,都考過了,居然又說不懂中國話?這理由鬼才信,可朱元璋偏偏答應了他的請求,估計是朱元璋也不想讓這麼一個外國人在中國做官吧!

其實,金濤打心底也不想做這個八品縣丞,畢竟當時中國有1400多個縣,以後想在這麼多人中脫穎而出,實在太難了。自己又是個外國人,在官場上難免被人排擠,乾脆不做了。

朱元璋給了金濤一大筆路費,並將他送回國。金濤回國後竟然飛黃騰達了,後來還當上了高麗國的宰相。據王世貞的《皇明奇事述》一書記載:“歸爲其國相”。

金濤是個聰明人,他的思路非常正確,“寧做雞頭,不做鳳尾”。從高麗小國來中國這樣的大國鍍個金,回國後就成了自帶天朝上國光環的“海歸”了。

有了天朝的名氣做背書,再加上受到過天朝一把手的欽點,金濤在高麗自然能混得風生雲起,最後當上了高麗的宰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