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重要事件,它改變了自魏晉以來的門閥特權,打破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階級固化,而與之相匹配的三省六部制,更是後世歷代王朝實現中央集權的主要內容,一直到清亡,科舉和六部都是帝國的主要構成基石。

在隋文帝開始科舉制度的時候,當時的隋朝剛好是關隴貴族掌權最嚴重的時代,就連楊堅本人,也是由關隴集團扶立起來的,現在他爲了收回權力,不把蛋糕分給夥伴們,這肯定是會引起不小的動盪的。爲此隋文帝還是做了不少工作的。

楊堅實行的科舉舉士,由於是一種新興的政策,所以其過程十分緩慢,以儘量不引起貴族的反感最好。楊堅做事不像他兒子楊廣那樣急躁,能在周宣帝的猜忌下還一直保持低調,在手握內外兵權之時,還能在外孫手下兢兢業業地做事,足見他是一個很懂得隱忍謀大事的帝王,所以在對於如何實行科舉、解封貴族掌權的情況時,楊堅也用了一貫忍的作風,用懷柔政策,一點點地完善科舉制度。

開皇七年,位居江陵一隅之地的西梁滅亡了,此時晉王楊廣和楊素的五十萬大軍正在部署滅陳事務,在這帝國即將統一南北之時,隋文帝開始着手進行政體改革了:

當年正月,隋文帝下令“諸州歲貢三人”,要求各州每年向朝廷舉薦三人,由吏部親自面試,然後再分配做官,這種做法很明顯是脫胎於漢朝的“舉孝廉”,而當時的吏部尚書,是號稱“四貴”之一的蘇威;漢朝的“舉孝廉”制度最早從漢高祖就開始,在其登基之初,就下令各地諸侯王和郡守負責查訪民間德才兼備之人並送到京城面試,到了漢文帝時期就正式有了考試過程,晁錯就因“對策者百餘人,唯錯爲高第,由是遷中大夫”;但到了後期門閥勢力興起,舉孝廉便成爲了豪強貴族們組織勢力,分黨別派的手段,而且門閥以個人喜好選擇人才,往往都是名不副實的,甚至出現了“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的情況;而楊堅在其試水行動中,由“舉孝廉”入手,將地方每年舉薦的人才控制在數百人左右,而且還得由貴族們面試才能通過,這無疑是在向貴族示好,把任官人事大權交給他們,如此一來自然不會引起貴族的反對,反而還很熱心,幫助楊堅招攬天下人才呢!

而且這時候的科舉還未完全成型,其內涵基本還是九品中正制,是以地方推舉,中央選擇的方式來進行的,貴族既熱衷於選官,同樣也是給自己選拔人才、增強自己的勢力。

在楊堅時代,科舉制一共只實行了兩次,兩次的手法都十分溫和,除了上面的開皇七年一次之外,到後面舉薦制還成爲了官員是否仁德的標準,御史梁毗就彈劾過蘇威,說他沒有舉賢讓位之心。

在楊堅時代,科舉制一共只執行了兩次,也都是十分溫和的,除了上面開皇七年一次之外,還有就是開皇十八年,楊堅設立“志行修謹、清平幹濟”兩項考試科目,命令五品以上京官以此推舉人才,自此開始了後世科舉考試的先河。

當然,從時間跨度來看,楊堅實行科舉是十分漫長,也恰恰就是這種“溫水煮青蛙”的辦法,使得楊堅提拔下層賢才的道路沒有受到多大的阻攔,雖說離楊堅完全以寒門取代貴族的目標還爲時尚遠,可畢竟也是開了一條路,給了後世有個前進的方向了。

作者/狐史首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