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像一個舞臺,每個人都在其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時而覺得悲喜交加、時而又感到快樂無價。人生也如一次長途跋涉,沿途偶爾風景迷人,但多數時刻都是危機重重。

一草一木皆佛性,一山一水顯禪意,禪就深藏在嫋嫋香火和悠悠鐘聲裏,也暗喻於荷韻茶香與空山鳥語中。

禪宗主張不立文字,見性成佛。若是沒有感悟,縱然身處禪境之中,也不懂隨性自然、緣生緣滅。相反,即使不在禪門,只要清淨恬靜,也能感受到禪境的樂趣。下面介紹的是高僧醉乘白鶴,這首禪詩虛實難辨,卻充滿了禪趣。

無題

元代:中峯明本

醉乘白鶴登銀闕,夢跨青鸞入絳宮。

酒醒眼開俱不見,一川桃李自東風。

明本,元朝僧人,俗姓孫,號中峯,法號智覺,曾是西天目山住持。他從小喜歡佛事,稍通文墨就誦經不止,常伴燈誦到深夜。他在24歲時來到天目山,並受道於禪寺,白天辛苦勞作,夜晚卻孜孜不倦誦經學道,遂成高僧。

詩的大意是:詩人在醉鄉里乘着白鶴,翩翩地登上銀白色的樓臺。他又在幻夢中騎着青鸞,輕輕地飛進深紅色的仙宮。酒醒後睜開眼睛,忽然什麼都不見了,只有那滿川桃李依舊冰浴東風、璀璨盛開。

傳說五通仙人曾問世尊,“如來有六通,我只有五通,還有一通是什麼情景?”世尊回答,“那一通你問我?”佛家不講那一通是什麼,反以問爲答,巧妙地予以不答之答。

世尊就窩打劫,順水推船。仙人善問,世尊善答,可謂空前絕後。明本的這首詩對醉中夢遊仙境、一覺醒來化爲烏有的過程進行了描寫,以此比喻“那一通”實際上只是虛幻,並不存在。

前兩句引用傳說,“醉乘白鶴登銀闕,夢跨青鸞入絳宮。”大師在醉夢中,彷彿騎着仙鶴、青鸞登上了仙境。這裏沒有熙熙攘攘的遊客,也不見紅樓酒肆等熱鬧場所,只有宛如天籟的梵音,以及遠離塵囂的祕境。

銀闕和絳宮,都是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而乘白鶴、青鸞,也是仙人之舉止。白鶴經常作爲仙人的座駕,青鸞也是傳說中鳳凰一類的神鳥。詩人雖然沒有描述仙境的神奇景象,但這幾個意象,已經讓讀者產生了無盡的遐想。

崔顥《黃鶴樓》中的“昔人已乘黃鶴去”,李白《古風》中的“駕鴻凌紫冥”,描寫的都是這種情景。但這種情景是酒醉後幻化出來的,其實並不存在,因而後兩句表達出自己的感悟,“酒醒眼開俱不見,一川桃李自東風。”大師睜開眼睛,仙境不見了,只有滿川盛開的桃李,在迎着溫暖的東風。

“俱不見”三字,表達出一種驚詫和失望的情感;而一個“自”字,又傳達出詩人看見幻境消失,眼前的桃李悠然綻放,也感悟到人生要懂得取捨,更要知道釋懷。

這首禪詩顯得朦朧縹緲,作者先寫幻覺,再寫風景,虛實難辨、萬物一體,正所謂,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也令人想到白居易的名句,“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真是來如春夢、去似朝雲。

作者以豐富的想象,描寫了升入仙境的奇景,又忽然回到現實之中,面對着桃李爛漫的美景。前後起伏變化,富有情趣。“一川桃李自東風”,灑脫自然,形象地描畫出桃李東風那自具神韻的意境。而讀者既能感受到一種禪趣,也能領悟到生活中要腳踏實地,更需任運隨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