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陳博 “目前趨勢是,相較於對規模擴張的追求,房企更看重安全係數,所以,紛紛放緩拿地步伐。”一位深圳房企的戰略運營負責人告訴經濟觀察網。

儘管“三道紅線”的實施信息尚未明朗,但影響已經立竿見影,最先反映到土拍市場上。中國指數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20年9月,全國300個城市共成交土地2212宗,成交面積9126萬平方米,環比減少2%,同比同樣減少10%。

克而瑞研究中心發佈的報告也提到,一方面是二季度補貨之後,企業重點仍在“促銷售、抓回款、穩現金”上;另一方面,伴隨“三道紅線”出臺,企業融資進一步收緊,導致投資意願下滑。其中9月TOP50房企的單月投資金額僅2156億元,較二季度均值下降42%。

10月中旬後,部分財務槓桿不高,手上現金相對充裕且位於“綠色檔”或“黃色檔”的房企,不想錯失四季度窗口期,開始在土拍市場主動“出擊”。

無論是放慢腳步,抑或是逆勢“撿漏”,房企判斷趨於一致——將有限資金投向安全係數更高的城市或區域,對於這一輪土地的利潤率要求也高於以往。

謹慎擴張

“雖然沒在第一批試點房企名單,但8月底座談會後,就對三個指標進行控制。” 在一家港股上市房企擔任投資負責人的羅凱表示,他所在公司上半年只觸及一條“紅線”,但從9月開始減弱拿地力度。

據其透露,8月他所在公司拿地金額超過100億元,但9月不足50億元,到了10月,拿地力度還在進一步減弱。羅凱最近見了一家合作伙伴,對方原本正計劃與一家TOP4房企合作拿地,如今,合作伙伴也開始擔心TOP4房企的資金狀況。

羅凱觀察到,“三道紅線”後,多數房企對於拿地愈發謹慎。中國指數研究院的數據佐證了他的感受:2020年9月,全國300個城市共成交土地2212宗,成交面積9126萬平方米,環比減少2%,同比同樣減少10%。

謹慎一方面體現在房企參與土地招拍掛的積極性正在下降。克而瑞研究中心對重點城市的重點地塊參拍情況進行監測,得出的結果是,相比此前在土拍市場的積極,9月,200家典型房企參拍重點地塊的次數明顯降低。53%的企業這個月未參加重點地塊的出讓;另外32%的房企,參拍次數在5次及以下;參拍超過10次的房企僅有6%。

另一方面,房企拿地金額也在減少。根據克而瑞研究中心的統計,二季度,50強房企單月拿地金額保持在3500億元以上;7-8月,50強房企單月拿地金額下降至3100億元左右;9月金額更低至2156億元,環比下降29%,相較1-8月的單月平均投資額也下降19%。

“三道紅線”出爐後,幾乎每家房企都統計各項財務指標,對現金安全性以及負債狀況做了系統判斷,並考量接下來的應對之道,尤其是債務出表的處理方式,“對今年拿地額度房企都清楚,很多企業當時就進入觀望期。”羅凱告訴經濟觀察網。

按照“三道紅線”的要求,哪怕是“綠色檔”房企,有息負債規模年增速也不得超過15%。“從整體趨勢來看,給到地產行業加槓桿的空間很小,拿地謹慎是正常反應。”克而瑞研究中心總經理林波說,商品房銷售市場轉冷,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房企拿地的“步伐”。再加上,部分房企在二三季度拿了不少地,到了年底自然會收縮。

不僅公開市場,房企在收併購領域也轉向保守。“尤其是很多承債式100%股權收購,開發商都不敢下手了。”羅凱表示。

“膽怯”的背後同樣受到“三道紅線”影響。如果交易標的的資產負債率過高,一旦並表資產負債表肯定被波及,“踩線”可能性增加,後續融資與現金能力也會相應出現變數。

窗口期

10月22日,極少供地的東莞長安鎮祭出一塊商住用地,吸引了47家房企競拍,觸及最高限價。地塊轉入競配建環節後,1分鐘報價8輪,配建額度也達至最高。

經過68輪廝戰,碧桂園從47家房企中突圍成功,以11.57億元、18%無償配建面積將土地收入囊中,剔除配建面積後,可售樓面價達2.59萬元/平方米,成爲東莞歷史上單價第二高地王。

此前一天,東莞常平的一場土拍吸引了40家房企相爭48輪,最終,金地並以1.19萬元/平方米的樓面價將區域內的地價推向新高。

“現在還能拿地的房企,無疑都是手中有錢。”羅凱發現,經過一個多月的政策消化期,10月中旬以來,另一種趨勢正悄悄“冒頭”——具備繼續拿地能力的開發商不想錯失機會,他們重新開始將目光投回土拍市場。

近日監管部門下發給試點房企的三張監測表,對房企資金監測進行穿透式全覆蓋,“三道紅線”外,還涵蓋了參股項目、明股實債、合作負債等表外融資。對於房企最直接的打擊,無疑體現在有息負債規模的增速上限,也即新增融資層面上。

房企“踩線”數量越多,所面臨的現狀就越嚴峻,他們無法通過新增槓桿擴張,當下重心並非拿地,而是回籠資金,改善負債。“對於負債率比較高、土儲比較充足的企業來說,即使一個季度不拿地,也不會造成太大問題。”林波說。

處於“綠色檔”或“黃色檔”的房企,過往槓桿加得不高,如果手上現金相對充裕,恰好是出手的機會。一家TOP10央企近期就頻頻在某一線城市的土拍現場舉牌,該央企的營銷負責人對經濟觀察網坦言,他們公司的財務狀況比較穩健,現金流充足,“三道紅線”後,他們在土地市場上的競爭對手減少,獲取土地的成功率相對更高。

部分房企在第四季度出擊,看中的是年底土地窗口期。每年末,單宗土地起拍價變化不大,但樓面價與溢價率在走低。很多房企認爲,如果手中持有貨幣,能在這個時間點拿到便宜土地。

“今年地價在二季度是高點,三季度開始下行。”林波的觀察印證了這一判斷。中國指數研究院的統計數據顯示,9月,全國300個城市土地平均溢價率爲13%,較8月下降2個百分點;其中住宅類用地平均溢價率爲15%,環比下降3個百分點。

不過,房企對拿地要求其他時間點也更加嚴格。“手中資金更加金貴了,不是特別好的項目,企業都不會輕易出手。所以,這一輪進入土拍市場的房企,肯定要提高利潤率標準。平時利潤率只要達到8%就可以,現在要求是9%-10%。”羅凱說,二季度,如果嚴格按照利潤率紅線的話,很多企業根本拿不到地。

同樣的趨勢還出現在收併購市場上。過往,房企進行收併購,對標的的判斷指標通常聚焦在收益率、IRR上,就算標的收益率稍低,但只要超過招拍掛,房企還是願意“買單”。

如今,除了標的收益率必須達到一定要求之外,房企的判斷標準還延伸到標的項目公司本身的資產負債率、現金流等。在設計交易結構之時,也要着重考慮這筆收購對於交易方本身“三線四擋”的影響。

機遇

在一家準千億房企工作的季鋒(化名),10月初參加了集團的一場經營例會。“老闆在會議上提到,第四季度是中國房企非常重要的一道分水嶺。‘三道紅線’大背景下,不具備擴張條件的企業只能放緩步伐或原地踏步,土地市場一定會出現一個很好的窗口期。具備資金實力的企業抓住這個機遇,或許可以逆勢而上。”

正是在這場例會上,季峯的老闆給公司衆人下達了一項硬指標——公司一定要穩住目前整個資金基本面,一面是加快回款,另一面必須保證融資通暢。“保衛資金流的目標並非爲了生存,而是往手裏多拿點‘子彈’,把握住第四季度的這個土地窗口期。因爲它很大可能會影響到企業1-2年內在行業中的地位。”這是季峯老闆對於自家企業做出的預判。

無論是拿地還是收併購,房企的一切投資行爲歸根結底都是爲了規模擴張。“三道紅線”政策出爐之前,房地產行業更多以規模和速度論英雄。用陽光城執行副總裁吳建斌的話來講,房地產市場做大規模是第一需要,房企在規模擴張的過程中,一般可能會受到財務槓桿與經營槓桿的驅動,當負債加得越大,規模也就越大。

但“三道紅線”結束了財務槓桿的紅利時代;硬幣的另一面是,高增長的時代亦已過去。10月22日,在“2020天府論壇”上,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提到,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過去那種追風口、賺大錢的機會越來越少,各個行業的競爭都趨於白熱化,除了極少數的企業,大多數中國企業進入了‘賺辛苦錢、賺慢錢’時代。”

這樣的大背景下,若房企還想通過拿地、收併購實現在行業中的“彎道超車”,關鍵點在於,一定要精準拿地。畢竟,如果進入風險比較大的城市,不僅不能“彎道超車”,甚至可能深陷泥潭。

羅凱觀測到的最新情況是,在同等利潤指標的前提下,當前,所有房企更傾向於將資金投向安全係數更高的城市或區域。“因爲每家企業的投資目標,都是希望資金投出去了,要更加快速週轉起來。”

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了今年截至10月19日50大城市的賣地情況,土地出讓金排行前十的城市,除了上海、廣州、北京三大一線城市之外,其餘都是位於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以及中西部的二線城市。“房企現在一般不會往三四線城市衝。”林波表示。

一方面,三四線城市的安全邊界比較低,在商品房市場明顯轉冷的當下,這些城市的去化速度容易受影響,進而直接波及到房企的現金流;另一方面,過去一年或今年以來房價漲得比較快的城市,比如徐州,大部分都存在回調風險,房企選擇時也會特別謹慎。

不過,在羅凱看來,季峯所在房企只是一個特例。在這樣的時間點,房企實現“彎道超車”的可能性不是很高。

他給出了兩個具象理由,一是多數房企通常不會集中將子彈壓在第四季度上,否則既會影響年內的財務數據,如果搏錯機會點,還容易出現系統性風險。

而且,按照行業內的高週轉模式,一家房企從拿地到開盤,一般需要4-6個月時間。這意味着,今年第四季度拿下的地塊,以最快速度也正好趕在明年第二、三季度便可以入市銷售。正常來說,這部分土儲大概率影響的是2021年下半年和2022年上半年的銷售規模。

但今年4-8月份是土拍市場的高峯期,多數企業已經拿到足夠多的地塊。這些地塊多要等到明年初纔開始銷售,同樣也能影響下一年的整體規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