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洋縣大地,凡有點兒閱歷的人都知道,有一種地方小戲---皮影以其清脆悅耳,委婉動聽的音樂伴奏,字正腔圓,地域方言濃重的唱腔和執竿師傅運轉高超的技藝流行於民間。記得兒時村裏常常請來石槽公社王灣大隊的皮影戲來村裏演藝,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此種小戲,在夜深人靜時端坐欣賞最爲過癮。

不久前,偶見一網絡平臺發出了皮影戲《員外娶小婆》的視頻。看後突發奇想:此劇目從唱腔到表演風格獨特。那麼操持它的傳承人今在何方?秋收時節,根據人們提供的線索,一路尋訪,終於在洋縣洋州街道辦平溪村三組見到這位洋縣皮影戲的真正傳人。這是一幢坐落在村委會西南方向的一戶普通農家小院,三間兩層小洋樓白瓷磚砌面,足下場院乾淨整潔。一看就知道是個非同尋常人家。

今年50多歲的洋縣皮影傳承人何寶安中等身材,性格開朗,熱情活潑,聽說有人來訪。馬上撂下自己雕刻皮影的手頭活熱情地端茶遞煙。他說:“小時因家境貧困,只讀到初中就落腳在家裏。”

1984年,何寶安抱着學技藝謀生存的想法來到洋縣文化館學習皮影音樂伴奏,具體的工作是吹笛,當時一起參加學習的6人最後實際長期從事此職業的只有他和他妻子黃芳。說到這裏,他妻子黃芳笑着說:“是皮影戲讓我和寶安走到一起,洋縣皮影戲成就了我們的幸福婚姻。”

筆者爲他們播放了網絡平臺上由他們演出後錄下的音像唱段。他們兩口聽了之後慢慢地心情變得沉重起來。他說:“別看我們生活美滿,有說又笑,現在我也有了擔心,一是皮影戲這個劇種的非遺文化後繼無人,現在年輕人雖然愛好,但是資金投入不足,沒有工資養不了家。二是雖然現在設備齊全先進,真正想學的人沒有幾個。”

清乾隆年間,此劇種從陝西關中流落到洋縣,植根於這片沃土發展壯大。說着他從室內搬出了100多本劇本足足一尺多厚。他說:“皮影戲是以說唱爲主,把故事情節用語言,道白,歌唱的形式展現給觀衆。”他現在忙完一畝多田地的農活後把主要的精力投放到皮影的雕刻和設備的添置方面,一有空就一頭扎到工作室雕刻他的皮影,給做好的皮影着色,和妻子一起研究唱腔。

這個攤子組織起來不容易,正常情況下,一場戲只需要五個吹拉彈唱,耍竿的人就能開戲,早年皮影戲在打穀的拌桶裏進行演出。隨着形勢的發展,時代的進步,拌桶笨重且在鄉下很難找到,爲了解決舞臺問題,何寶安陸續投入資金6000多元,置辦了簡易舞臺和固定舞臺,以適應在不同場合爲觀衆演出。

他說:“皮影戲能發展到現在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爲什麼現在傳承不下去了?爲了讓皮影這個非遺文化劇種不至於在咱們這代人手中失傳,要進一步從內容上進行改革,使其更加貼近現代生活實際,滿足觀衆需求,將洋縣皮影戲發揚光大。”爲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他在家裏騰出了一間房子作爲皮影雕刻製作室,同時在他家住房一側又修建了一間專門用來存放舞臺和演出音響設備的房子。

皮影在也界範圍內有23個國家有此劇種,全國有16個省有此劇種,追根溯源,皮影戲的發源地根在關中,枝在洋縣。這些年來,何寶安與皮影戲結下了不解之緣,不僅在洋縣城鄉演出,還到四川,山東等地爲城鄉村民登臺獻藝,2012年10月代表漢中市出訪歐洲比利時國家演出。受到外國友人的熱情讚揚。

何寶安和妻子黃芳苦心經營的洋縣地方小戲皮影劇團在受到城鄉觀衆歡迎的同時,也受到了社會的公認和有關部門的高度評價。這些年來,他先後被洋縣文體事業局,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評爲非遺文化戰線先進工作者,優秀學員,受到表彰獎勵。看着一份份紅色鮮豔的獲獎證書,何寶安嘿嘿一笑說:“這些都只能說明過去,以後的路還很長,真不知道洋縣皮影戲這個非遺文化能否傳承發展下去”。

【作者簡介】周崇紅,男,陝西洋縣人。從事新聞宣傳四十餘年,寫稿4000多篇。他的宣傳報道曾在《漢中日報》《中國人口報》《中國林業報》上發表,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30多年來,連續被漢中市委宣傳部、漢中日報社、洋縣縣委、洋縣廣播電視臺評爲優秀通訊員,受到表彰獎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