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劉邦重新啓用了分封制,將功臣與宗室裂土封王。分封出去的諸侯,經過文、景二帝,到了漢武帝的時代,已經尾大不掉,嚴重威脅中央政權的安全,所以漢武帝想要展開臂膀幹事,首先第一步就是解決這些諸侯國。

自己父親失敗的削藩政策提醒着他,不能用老方式削藩了,必須想個新的辦法。

主父偃很快替武帝想了個法子:實行推恩令。

那麼推恩令是什麼呢?

主父偃對漢武帝說:“古時候(主要指周朝)諸侯的土地不過百里,天子很容易挾制他們。現在的諸侯們擁有土地上千裏,城池數十座。平時他們驕奢淫逸,一言不合就造反。用法度削弱他們吧,就一起造反,晁錯就是前車之鑑。

現在諸侯王們的孩子都有幾十個,雖都是諸侯王們骨肉,但大部分得不到封地,這實在不符合仁孝之道!希望陛下能下令諸侯推恩子弟,也給他們封地,屆時每個人都得償所願,陛下您施仁政,實質上卻是分化諸侯,不削藩卻讓他們衰弱。

如果按照推恩令進行分封,一個擁有3000裏土地的諸侯國,假設他有10個兒子,每個兒子平均分,分下來就是10個300裏封地的諸侯國了。一下子一隻大老虎就變成10只小肥豬了。

武帝聽後很快採取了這個計謀。

但諸侯王能不知道武帝心裏打的什麼算盤嗎?淮南王和衡山王首先就對推恩令就持消極抵制態度,拒絕推恩,並且密謀造反。但這造反之事剛開頭,就被人舉報到了京城,結果二王畏罪自殺。

淮南王劉安的庶子劉不害的兒子劉建,淮南王的親孫子舉報的。

我本來也可以有封地的,過人上人的日子了,結果你們要造反,搞不好我自己還得把命搭進去,不舉報你們舉報誰?所以就是自己的親爺爺,劉建也毫不猶豫的舉報了。

推恩令妙就妙在這裏,這就是一個陽謀,諸侯王誰都知道漢武帝要幹嘛,但是他們沒有辦法只能乖乖執行。

推恩令不費一兵一卒,使諸侯國消弭於無形,起到了非常精妙的效果。

推恩令背後的權謀意義:

首先,推恩令沒有損害諸侯王陣營中最大的當權派——現任諸侯王們——的利益,因爲推恩令只與他們死後事情有關。這樣就把對手陣營中最強大的一部分中立化了。

其次,推恩令爭取到了衆多諸侯王庶子們支持,他們原本什麼像樣的東西都繼承不到,現在卻有了王侯之位,並獲得更多利益!朝廷這一下又把諸侯王陣營中人數最多的一部分變成了自己的同盟軍。唯一利益遭到損害的是諸侯王的嫡長子們——自己繼承權被攤薄了。但是對於他們來說,雖然物質財富的數量相對來說少了,其絕對數量還是相當可觀,而換來的好處是朝廷不再視他們爲心腹大患,更有利於長保富貴。從這個角度來看,除了極少數一心想當皇帝的野心家,其他的嫡長子們在這一改革中也不見得喫虧多少。

最後,本來是和中央對立的矛盾變成了他們內部爭權奪利的矛盾,外在矛盾對內在矛盾的轉化,直接讓他們損耗在內耗上。

通過對削藩策的政策激發了國內矛盾,而推恩令簡單柔和的解決了難題。其中對利益矛盾的分化和轉化思想值得我們研究權謀的人深刻的學習。

這個政策放到現在,整治一些尾大不掉的行業壟斷性公司或者鉅富豪錢,也是非常的好用……

在《資治通鑑》裏還有很多值得借鑑的歷史故事。它不僅是中國第一部編年史,更是一部專門寫給後人借鑑的史書。

《資治通鑑》是寫給皇帝看的教材,那麼年輕人有沒有必要讀《資治通鑑》呢?答案是,有必要。不論是從國家治理的宏觀角度還是從個人生存的微觀角度,我們遇到的問題和歷史上並無太大差別。

《資治通鑑》它講述了戰國初期至五代1300多年的國家民生興衰歷史,同時又分析歷史人物的品德善惡,管理政策得失,總結經驗。

普通人看個一兩遍,在職場、商場、官場等生活和工作的各個場景,都更不容易走彎路,更容易取得更大成功。

但不懂古文連故事情節都看不通暢,更別提理解人物意圖,領悟通鑑智慧了,鑑於這種情況,我推薦大家讀讀下面這套《資治通鑑》,這套書是精裝禮盒版,鎏金封面上檔次,全書200萬字,精裝翻閱起來非常方便。

書的內容也比較完整,而且都附有譯文,所以不必再因古文功底薄弱而煩惱了,讀起來也更加輕鬆易懂!

這套書尊重原文,逐字逐譯,取其精華,以求貼近、還原《資治通鑑》本義。不以“現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葉。

作爲歷史愛好者,入手這一套非常划算,精裝禮盒版,鎏金封面,內容完整!一套分爲4本,原價298,現在參團只要138,可以說很超值了。

愛好歷史,家裏一定要備這樣一套書,沒事的事情翻一翻,就會發現看問題的角度會完全不一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