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秦嶺兩側,向東直到秦嶺餘脈邙山,在它的腳下有一座千年古都。這裏是歷朝歷代的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多個王朝都在此建立,不僅有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生活還安逸得很。這裏雖是北方城市,卻充滿着溫軟的湯水味道,這就是“神都”洛陽。

絕大多數人提起河南美食,總能想到的是“燴麪胡辣湯”,而說起洛陽美食,沒有來過洛陽的人恐怕是頭腦一片空白了。事實上,在“喝湯”這個領域,低調的洛陽可以和愛煲湯的廣東有得一拼,我願稱之爲湯城洛陽。

洛陽人愛喝湯,和北方乾燥的氣候有關,還和洛陽城內豐富的水源有關。《禹貢》記載洛陽河流,謂“伊、洛、瀍、澗”,川流不息,源遠流長,孕育了悠久的湯文化。與廣東湯的文火慢燉、精緻靚湯特點不同,洛陽的喫食和它的城市特點一樣,喝一碗正宗的洛陽湯,就能感受到洛陽曆史悠久的文化底蘊。

洛陽的湯文化發展有它的兩大枝幹——宴席湯和日常湯。古代的洛陽,是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重要的交通樞紐,作爲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很多活躍在絲綢之路上的西域商人,例如阿拉伯人、大月氏人爲洛陽民間飲食帶來了新的文化,改變了當地人的飲食習慣,牛羊肉湯隨之流行並流傳下來。

古人的世俗生活更離不開湯,每逢佳節,宮廷宴席總是鐘鳴鼎食,鼎裏總是盛滿牲畜與湯羹,一陣陣湯香生生不息,在祖先牌位前飄然不散。到了唐代,宮廷宴席中以高湯調製的各類湯菜開始傳入民間,演化爲後來的洛陽水席,如今喫洛陽水席,仍能感覺到“鐘鳴鼎食”之意。

與此同時,中原地區各民族經過幾個朝代的融合,日常湯食的飲食習慣也得以保存,無論是廟堂之高還是江湖之遠,在洛陽,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碗湯。羊肉湯,牛肉湯、牛雜湯、羊雜湯、豆腐湯、不翻湯、丸子湯、餃子涼粉湯、雞湯、胡辣湯……星羅棋佈的湯店,倒映着洛陽人的生活。

如果聽到一個洛陽人對你說“喝湯喵(沒有)?”,千萬不要感到詫異,那其實是一句地道的家常問候,相當於“喫了嗎您?”清晨的洛陽湯鋪是最熱鬧的,洛陽人的早晨,從一碗湯開始。晨練的人嚼着剛出爐還有點燙手的燒餅,爲早起鍛鍊的身體補充能量;上班族和學生黨也會在兵荒馬亂的工作日清晨抽出一些時間,只爲喝到一口熱乎乎的湯。

洛陽人喝湯,很少有用勺子的,大部分都是用筷子。“一半雜一半肉、多放蔥花、多來點血、辣椒油一整勺、餅絲或燒餅”是洛陽人喝湯的標配。和其它地方不同的是,洛陽的湯也有甜鹹之分,當然這個甜不是真的甜,而是不放鹽的原湯,更講究原汁原味。

“何事古今詩句裏,不多說着洛陽秋?”在微寒漸起的秋日,一碗熱湯泡餅下肚,人生的棋局就還有八成贏面,洛陽人的生命力盡顯於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