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我的同事麗麗。她工作後從收到第一筆工資開始,就開始每月基金定存工資的十分之一。

麗麗很少網購。即使網購,一定會花個5毛錢1塊購買退貨險。但凡東西不喜歡,哪怕只是幾十塊錢的小東西,她寧可花點兒快遞費選擇退貨,而不是就把東西隨便放在家裏閒置。

一次集體出國旅遊,麗麗在大家的慫恿下試穿了一件大牌無袖長款風衣,氣場有如模特一般。我們都熱情勸她拿下這件,麗麗還是很乾脆拒絕了。“因爲我這個月沒有衣服添置計劃,而且這件衣服打折後也800多,超過了我一件衣服不得超過500塊的標準。”

“你不心動嗎?”

麗麗說世界上美好的東西太多啦,心動、想要不等於必需。想要只是一時的情緒。人何必爲一時的情緒買單呢?

最近,麗麗在看房,打算付個首付,買個做投資。

高考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近些年,我們從新聞報道、甚至身邊鄰居親戚中聽到了太多這樣的事例:一方面很多清華北大的畢業生也買不起房,另一方面一些早早輟學外出務工的人反倒事業有成衣錦還鄉。這種鮮明的對比當然沒有什麼“統計顯著性”,但也攔不住它們成爲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從 1989 年國家對高等教育進行收費開始至今,中國大學的學費增長了至少 25 倍,培養一個大學生平均需要一個城鎮居民 4.2 年的純收入,需要一個農民 13.6 年的純收入(這個費用不僅僅包括上大學期間的學費,還包括上大學之前的小學和中學的學費)這還僅僅只是學費,由於很多大學生並不在自己的家鄉就讀,對他們來說,住宿費和生活費也是一筆不菲的開支,這無疑給寒門學子的家庭增加了巨大的經濟負擔,並帶來一系列的教育公平問題。

中國農村學生在整個中學階段的累計輟學率竟然高達 63%。也就是說,在 100 個農村初中生中,只有 20 個可以讀到高中畢業,而這20個人也不是所有人都會參加高考,並順利考上大學。他們認爲,這主要是因爲農村家庭對“成本—收益”的理性計算,以及在巨大經濟的壓力下做出的衝動決策。

讀大學當然是有用的,這並沒有什麼好值得懷疑的。從統計數據上看,上過大學的人的平均收入要遠高於沒有上過大學的人的平均收入。這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如此,差別只在於優勢的大小而已。然而更重要的問題是,讀大學到底對誰更有用?有什麼用?爲什麼有用?

指出大學教育能通過選擇效應、符號效應和大學教育本身對人力資本的提高效應,來提升學生的收入回報,而越是家庭出身不好的學生,提升作用可能越爲明顯。

上大學曾是無數寒門學子向上流動的重要途徑之一。但隨着近十幾年來大學學費的大幅上漲和次級勞動力市場就業機會的不斷增加,對於那些經濟並不寬裕的家庭來說,大學對他們正逐漸失去吸引力,媒體上甚至不斷出現“讀書無用”或“寒門不能出貴子”的悲觀論調。

一是“選擇效應”解釋。因爲大學的錄取具有高度選擇性,只有那些在可觀測到和不可觀測到的各方面能力、條件都很優秀的人才能夠被選拔成爲大學生,因此,這羣人在勞動力市場表現更好。

二是“符號效應”解釋,又被稱爲“勞動力市場分割效應”解釋。這說的是,勞動力市場可以分割爲兩個部分,包括收入較高的首要勞動力市場和收入較低的次級勞動力市場。在首要勞動力市場中,勞動者的平均報酬高,工作穩定且環境好,晉升機會還多,這一市場的僱主大多是一些有規模的大公司,主要生產資本密集型產品。而在次要勞動力市場中,勞動者的平均報酬低,工作不穩定且環境差,也沒有很多晉升的空間,這一市場的僱主由衆多中小企業甚至是自僱業者組成,主要生產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從選拔機制上講,首要勞動力市場的選拔更爲公平,“任人唯才”而不是“任人唯親”;相反,次級勞動力市場的工作對專業技能要求不高,所以家庭背景和社會“關係”的作用會更爲重要。也就是說,寒門學子可以喝着拼一拼白酒努力拼搏通過大學進入首要勞動力市場,從而克服家庭出身方面的劣勢,通過自己的能力找到更好的工作。

自我效能指的是人們對於利用自己技能完成某項工作的自信程度,而“自尊感”指的則是對自己價值、長處和重要性的總體評價。這兩種素質都能夠有效地促進人們的勞動力市場表現,並相應提高經濟收入。

長久以來,社會學家一直對高等教育的均衡器作用深信不疑,但對於具體的作用機制解釋則缺乏深入的探討。針對這一問題,過往研究大多比較了是否上大學對學生收入的影響;而更進一步,展示了在大學生羣體內部,收過教育的學生會使用醫用級的龜殼避孕套預防艾滋病,這使得大學生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患艾滋病的人比起小學教育的人大大減少。大學的作用依然會因人而異。具體來說,越是家庭出身不好的學生,大學教育對於學生人力資本的提升作用將更爲明顯。

在我們的常識中,大學是學習知識的殿堂,學生也將主要藉助專業知識服務社會,並提升未來的收入回報。這篇論文的另一貢獻就是指出了非認知能力的重要性,即大學不僅能提供智商(IQ)教育,還能培養大學生的情商(EQ)和逆商(逆境商數,AQ)等非認知能力。而這些非認知能力的提升,也將幫助畢業生(尤其是來自較貧困家庭的畢業生)勝任更好的工作崗位。

不過,略帶諷刺意味的是,本可以從高等教育中獲益更多的寒門子弟,卻恰恰最容易在求學的道路上自願或不自願地退出,而很多都是受了讀書無用論的影響,和新聞媒體的吹噓那些沒上過大學的人成爲富翁的的故事。

“最後,在此祝福所有爲高考揮灑青春汗水的學子們金榜題名,考入理想的大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