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影視娛樂產業的“跨界”巨頭當中,三大互聯網巨頭是第一陣營,地產商是第二陣營,兩大陣營都存在感明顯,大股東曝光率極高,而投資機構則稍顯低調。

文/雲希嶽

日前,恒大旗下公司恆騰網絡以72億元收購儒意影視的消息爆出,此舉成爲恒大作爲地產巨頭佈局影視產業鏈上游領域的重要信號。在近幾年影視行業遊資撤離、機構資本收緊的情況下,恒大的“大手筆”絕不是人傻錢多。而不只是恒大,巨頭企業入局影視文化圈早有先例,爲什麼玩兒“跨界”?老手玩出了什麼名堂?新手又要怎麼玩?

“減重”的一代

地產大佬在與時俱進

改革開放最能“聚斂財富”的行業就是地產行業,地產公司也是較早入局影視文化產業的“跨界者”,比如萬達、融創、恒大。三者進入的時間有先後,但發展軌跡不盡相同。

最初,三家地產巨頭都在搞文化重資產,畢竟不缺的就是房子,大搞電影院、文旅城、影視樂園。接着,萬達大手筆開展影視項目投資、融創成收購影視公司的接盤俠,比如萬達投資了《煎餅俠》《尋龍訣》《唐探3》《金剛川》,融創接盤了樂視,而恒大在這方面稍顯遜色。

但從恆騰網絡的發展來看,作爲一家平臺思維打造的輕資產互聯網服務整合運營商,它由恒大和騰訊聯合打造,具備科技驅動力,打造了南瓜電影這一垂直用戶平臺,而收購儒意影視只是其打造中國版Netflix的一環。在地產入局影視產業的賽道上,這一發展勢頭對於恒大來說,有可能實現“彎道超車”。

因爲,融創、萬達目前都在對持有的大量文化重資產做“減負行動”,而恒大減重負擔較小且已經持有了平臺,在內容生態鏈的佈局上已經走向開花結果。恒大敢拿出72億收購儒意影業,與繼續尋求多元業務佈局、看好文化娛樂產業的長遠發展勢頭以及下屬公司發展堅挺值得進一步支撐發展等都有很大關係。

網生一代“崛起”

網科企業成愛優騰堅強後盾

提到愛優騰三大視頻網站幕後的資方,無一不是中國當前的明星企業,百度、騰訊控股、阿里巴巴。目前三家視頻網站中,百度是愛奇藝大股東、優酷已被阿里收購,騰訊視頻則是騰訊佈局內容生態以成立下屬公司的形式發展起來的。

可以說,三家互聯網巨頭不只是搜索引擎、社交、電商等互聯網科技服務的提供者,改變了國人的生活消費方式,更改變了媒體娛樂方式。在三大視頻網站的發展壯大曆程中,百度對愛奇藝投入巨大,從科技、資源到財力予以全方位支持,包括促成愛奇藝對PPS的收購,百度曾爲此支付3.7億美金。

優酷則是阿里佈局數字娛樂產業的重要一環。阿里成立阿里影業佈局影視製作業,佈局淘票票佔領票房銷售端口,佈局天貓魔盒掌握電視播放端口,優酷則是其網絡播放端口,可以說阿里大文娛戰略已經渠道穩固,而源源不斷的金錢投入則成爲優質內容在多端口跑量的持續支撐。

與阿里一樣在影視製片、播放、營銷取得全面佔領的還有騰訊,騰訊影業、企鵝影業齊頭並進,騰訊視頻、微視成爲長短視頻賽道不可或缺的實力選手。而在影視收購方面,騰訊步伐更快一些,先後收購盛大文學組建閱文集團,又收購了新麗電視這一實力猛將。這背後離不開騰訊控股的資金實力。

投資機構“低調”入局

頂級資方合作頭部IP、頭部公司

可以說,在國內影視娛樂產業的“跨界”巨頭當中,三大互聯網巨頭是第一陣營,地產商只能說是第二陣營,兩大陣營都存在感明顯,大股東曝光率極高,而投資機構則稍顯低調。投資機構與前兩大陣營的最本質區別就是,是要自己運營一個大的業務盤子,真正做平臺、做項目,成爲企業發展的重要板塊,還是僅僅作爲投資機構而存在。

復興影視的成立就是一個代表,作爲國內知名的投資機構,復星集團投資板塊非常廣闊,進入影視行業也是幾年前影視與資本“曖昧”期的一個選擇。復星影視此前聘請了影視行業的元老級人物張昭擔任CEO,藉助其對內容領域的瞭解開展有質量的投資。復興曾投資了《美人魚》等知名影片。

最近,華誼兄弟發佈公告,與復星傳媒開展了關於電影項目《月球隕落(Moonfall)》融資,復星傳媒將對影片的製作投資份額及大陸地區發行投資份額進行投資,合計投資總額1,500 萬美元。可以說,復星這一級別的投資機構入局影視行業,合作方無一不是頭部大IP或行業知名公司。

此外,手機電信服務商中,中國電信、中國移動、華爲手機也在自身的視頻平臺建設上對影視項目給予了一定的關注。除了中移動咪咕視頻投資了芒果超媒,加強對內容製作方面的投入,其他主要居於版權購買層面,尤其是影視劇、電影版權採購。但未來,這一梯隊有望對成爲影視資方後備軍。

其他專注於影視投資的機構中,也存在一部分非巨頭企業,比如中南重工收購了大唐輝煌,鑫新材料投資了一家美國好萊塢獨立影視製作公司,京西旅遊改頭換面更名爲北京文化。

甚至還有前兩年火爆的P2P機構,比如,P2P公司愛投資和北青旗下的“北青投資·三維基金”達成合作,雙方合作成立 “愛影視”系列項目,供投資者進行理財,項目資金則會投資北青投資選定的影視劇作品。

這些不同產業背景的企業進入影視行業,與當年影視產業的火爆不無關係,但多數發展命運多舛,與巨頭企業的抗跌打能力和持續的注資能力難以相提並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