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0點,“囤貨黨”“養生族”、美妝愛好者等各種消費羣體紛紛湧入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給經濟造成嚴重衝擊,但也充分展現了數字經濟的活力。作爲年度消費大戲,今年“雙11”購物節更被寄予厚望,成爲消費者、電商巨頭、品牌、實體店等各行各業積極參與的消費嘉年華。

天貓數據顯示,開場1分鐘,阿迪達斯成交額超1億,耐克緊隨其後超1億。隨後,科沃斯、巴拉巴拉、百雀羚、全友家居等國貨品牌也爭相破億。1日開場前2小時,就有百個品牌成交破億元。“睡前下單、醒來收貨”“躺着下單、開門收貨”……在技術助力下,“雙11”的物流配送時效性和服務體驗不斷刷新人們的認知。

但在現實生活中,大數據殺熟可能不止存在於酒店、機票銷售等旅遊商品中,各個線上電商領域都可能存在大數據殺熟。目前的大數據技術以及能精準的描繪用戶畫像並對其做出判斷。據介紹,大數據殺熟在今天已經是一套迭代多次,擁有非常複雜的算法結構。例如根據地理位置判斷,如果定位附近的線下購物場所較少,大數據判斷用戶購物不方便,呈現在用戶目前的商品折扣就會少一些。

所謂大數據殺熟,指的是同樣的商品或服務,不同用戶看到的價格或搜索到的結果是不同的,從而導致用戶權益受損的現象。通常是老用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用戶要貴,或搜索到的結果比新用戶要少。上月中旬,北京的消費者韓女士在網購時,就遭遇了大數據“殺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