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街頭採訪中,42.7%的受訪者認爲老人幫子女帶孩子是應當的,30.7%的受訪者不這樣認爲,26.6%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說。

執筆:胡蝶

編輯:胡蝶

定稿:歐陽比文

“多年媳婦熬成婆”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隨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封建社會一些弊端也逐漸顯露出來。

和過去小媳婦面對公婆一向是逆來順受不一樣,如今的女性有了更多話語權,這也意味着兩代人之間的矛盾往往會集中爆發,婆婆是否應該幫帶娃成爲熱議話題。

沒義務帶孩子,有義務給養老?這是什麼道理

同事徐姐是公司的技術骨幹,剛生完孩子正趕上公司接了一個大項目,由於事發突然,只有媽媽一個人幫她帶孩子,她本想讓婆婆過來幫忙,可是婆婆卻借女兒身體不舒服躲得遠遠的。

最後還是小姑子說漏了嘴,婆婆只是嫌累才找了個藉口。徐姐也知道“老人幫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分”的道理,只好將這口氣嚥下了。

然而天道好輪迴,前些天婆婆摔傷了腿,需要人照顧,徐姐老公的意思是,她還有年假沒有休,可以幫忙照顧一下。徐姐頭都不抬:“錢我可以出,你媽你自己去照顧。”

徐姐老公氣得質問她:“我媽沒幫帶娃,你是不是就不會給她養老?”徐姐直接懟回去:“沒義務帶孩子,有義務給養老?婆媳情分在我坐月子時就沒有了。”

老人幫子女帶孩子是理所當然嗎?一半的人都贊同

某網站曾對1943名有孩子的受訪者進行的一項問卷調查,其中53.9%的受訪者稱小孩是爺爺奶奶幫忙帶的,41.0%的受訪者是外公外婆幫忙帶。受訪人羣中,42.7%的受訪者認爲老人幫子女帶孩子是理所當然的。

在以前,公婆與兒子兒媳都住在一起,有了孩子後隨時幫扶是順理成章的。但是如今,子女多數都與父母相隔較遠,婆婆幫忙帶孩子需要耗費許多時間、精力和金錢,有些人就會萌生退意。

而對小家庭來說,產婦一個人根本難以應對育兒日常,夫妻甚至還要面臨工作壓力,希望有人幫忙帶孩子也是無奈之舉,婆婆或媽媽無疑是最佳人選。

“月子之仇不共戴天”,兒媳“不孝”不是沒有原因的

1. 患難見真情

老人不願意幫兒女帶孩子的心理其實也可以理解,好不容易退了休,剛剛要安享晚年,又要陷入新一輪的勞碌當中,要做出相當大的犧牲。

在急需幫助的兒女看來,老人願不願幫忙帶孩子,是一項驗證親情的“考驗”,都說患難見真情,如果老人不願幫忙,則說明夫妻倆及小嬰兒在老人眼中沒有地位,會一直對此耿耿於懷。

2. 寶媽最脆弱

產後抑鬱是產婦大概率會發生的心理問題,國外產後抑鬱的發病率爲8%~50%,其中重症抑鬱的比例爲8%~15%,而國內發生率大概在5.5%到17%左右。

受生理激素變化影響,以及產後生理、身份變化帶來的極大心理落差,產婦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情緒波動,此時的她們更需要幫助和安慰。

在最孤立無援的時候,親近的人沒有用實際行動來幫助自己,任是誰都會感到心寒。

3. 沒有其他選擇

有些產婦其實並不願意麻煩老人,但是一方面自己實在應付不過來。一方面交給別人也實在不放心,希望拜託老人其實也是沒有其他備選方案,實屬無奈之舉。

讓老人“心甘情願”留下來,小夫妻要做到這三點

1. 適當經濟補償

儘管老人帶娃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但是做子女的應該懷着感恩之心。適當給老人一些經濟補償,也是表示孝心,也是對他們付出的一種肯定。

2. 爲老人減輕負擔

老人普遍年紀偏大,每天帶娃身體難免喫不消。有了老人的幫助,小夫妻往往會輕鬆很多,但此時也要注意體恤父母,自己不忙時給老人一些放鬆時間,定期“放假”。

3. 兩代人多溝通

老人離開自己的生活環境幫忙帶娃,已經是一種無私的奉獻,做兒女的要尊重、感恩,有衝突時,即使有什麼不滿意的地方,也要心平氣和地去好好溝通。

糖果媽媽叮囑:在老一輩育兒觀念與科學發生衝突時,儘量不要爭吵,平時也要多關注老人的身體與精神狀態。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爲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