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和對聯是傳統文化的瑰寶,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在衆多詩詞與對聯作品中,有一類獨特的錯別字詩詞和錯別字對聯,不拘一格,別出心裁,有意而爲之,顯得十分奇怪。

而讀者仔細讀一讀這些作品,卻又感覺味道真不賴。我是真游泳的貓,一個詩詞愛好者,記得關注我哦!今天我給大家分享一些錯別字詩詞和錯別字對聯,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先來看下面這首詩:翁仲如何作仲翁,想必筆下少夫功。從今不得爲林翰,貶到江南作判通。

民間故事裏,這首詩是清代乾隆帝所作,又有說是康熙帝所作。這都是牽強附會的說法,根本不是康熙乾隆時期的故事,不足爲信。然而這首詩所傳達的意思卻很有趣,我們也姑妄聽之吧。

據說,有一次乾隆帝和大臣們出去遊玩,經過一座陵墓,乾隆帝指着墓前的石像問:“這石像叫什麼?”

一個翰林爲了露臉,急急忙忙就出來顯擺:“這是仲翁啊!”其實這個翰林完全說錯了,這是“翁仲”而不是仲翁。

翁仲,又稱爲石像生,是帝王陵墓前安設的石人、石獸。而“仲翁”則是這個翰林想當然的說法。

乾隆帝一聽,十分生氣。於是他就吟出這首詩,將這個翰林貶爲通判:“翁仲如何作仲翁,想必筆下少夫功。從今不得爲林翰,貶到江南作判通。”

這首詩延續“翁仲”變成“仲翁”的錯誤,故意展開了新的錯別字,功夫變成了夫功,翰林變成了林翰,通判變成了判通,用一連串的反語對這無知的翰林進行奚落、戲弄。尤其是 “判通”兩字,又與“半通”諧音,更增添了詩的嘲諷意味。

這首詩雖然沒有直說,但是諷刺味道十足,讓那名翰林十分難爲情,更讓後來的讀者覺得妙趣橫生。

這種有意使用錯別字的詩詞,使得詩詞充滿了趣味,讓人忍不住停下思緒,細細思考其中蘊含的警示意義:“做人啊還是要腳踏實地,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而不應該不懂裝懂。”

我們再來看明代戲曲家屠隆的一首錯別字古詩。有一天,屠隆和朋友莫廷韓前去袁太沖家裏,恰巧有人給袁太沖送了一盒枇杷,但是盒子上面寫的是“琵琶”。

屠隆就忍不住笑了,他說:“枇杷不是這琵琶。”袁太沖也是個文化人,開玩笑接了下一句:“只爲當年識字差。”

莫廷韓見狀,也不能示弱啊,他也接了兩句,湊成了一首打油詩:“枇杷不是這琵琶,只爲當年識字差。若使琵琶能結果,滿城簫管盡開花。”

這首詩延續了禮物上的錯別字,故意把“琵琶”和“琵琶”用混,引出了“琵琶結果”的笑話,讓人覺得很有趣味。

而在對聯方面,也有不少有趣的錯別字對聯。清朝末年有個何秋輦,他有個世侄是留學生。

這個留學生舊學底蘊不足,寫信給何秋輦,開頭就是錯別字,稱呼爲何秋輦“秋輩老伯”,“輦”字錯作“輩”字,把“秋輦”的名字給寫錯了。信裏面又提到又把“草菅人命”寫成了“草管人命”。

何秋輦見到之後,真是哭笑不得,於是寫下一副對聯,寄給這位留學生世侄:“輦輩同車,夫夫竟作非非想;管管同官,個個都存草草心!”

這個對聯根據留學生的錯別字情況進行創作,體現了漢字字形接近的特點,趣味盎然,文字幽默,令人刮目相看。

我們再來看下面這個錯別字對聯:“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

這個對聯是用在孔子後代的孔府大門上,據說作者乃是清代才子紀曉嵐。我們現在看對聯是沒有錯別字的,但對聯在書寫過程中是有錯字的。

在書寫中,上聯中的“富”字少上面一點,寶蓋頭成了禿寶蓋。下聯中的“章”字下面的一豎一直通到上面。

之所以富字少一點,意味富貴無頭,章字的一“豎”貫穿日頭,意味文才沖天。因而此處的錯別字,其實是對孔府的極大讚譽。

其實生活中,我們難免會寫錯別字,難免會用錯別字。像我有時候寫文章,也有不少錯別字。但是最好還是要細心一點,不要寫錯別字。當然,如果我們也有古人那樣的才華,故意利用錯別字來寫文章對聯,那還是值得嘗試嬰喜愛的。

在娛樂化的大背景下,我每天寫傳統文化類的文章很不容易,也希望大家多多關注我,多多收藏和分享我的文章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