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羣雄中,吳主孫權應該算是最爲薄情寡義。兄長孫策對他恩重如山,不僅一手將其帶大,還傳給他江東基業,而孫權在登基稱帝之後,卻是虧待孫策一脈,可謂是忘恩負義。

公元191年,破虜將軍孫堅在攻打荊州劉表時,死於黃祖暗箭之下。孫堅的死,對於孫家來說,無疑是天塌了一般,孫堅辛苦打下的基業被奪,部曲軍隊也被袁術收走。曾經的江東孫氏,面臨着家道中落的危機。而當年的孫權只有九歲,幼年喪父的悲慘遭遇給他的未來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好在孫權有個厲害的哥哥,孫堅十七歲的長子孫策,在父親戰死後,毅然扛起了這個家。他一方面安葬父親,照顧弟弟和母親,一方面還懷揣着復興孫家,重振破虜之威的遠大理想。

公元193年,孫策守孝期滿,開始投身戎旅,創建功業。他花了7年時間創業,最終一統江東,讓孫氏成爲了江東之主,爲後來三分天下的東吳打下了基礎。當然,在這期間,孫策也沒有忽略對孫權的培養。孫策從征戰江東開始,就將弟弟孫權帶在身邊,由自己親身教導,儼然是當作接班人來培養。

公元200年,統一江東後的孫策正躊躇滿志準備發兵北上,卻在這一年的四月丹徒狩獵時,爲許貢手下三門客所傷,不久後即身亡,年僅二十六歲。而孫策在臨終前,將基業傳給了弟弟孫權,而不是自己的兒子孫紹。孫策臨終前,對孫權意味深長地說了一段心裏話

“舉江東之衆,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創業之艱難,善自圖之!”

這一段話感人肺腑,既是孫策的臨終遺言,也是對弟弟孫權的極大肯定。

正是因爲孫策的傳位,孫權得以坐上江東之主的位置,並在後來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擊敗曹操,一舉成名。最後孫權登基稱帝,建立吳國,蜀漢、曹魏三分天下。

所以,孫策不僅對孫權有着養育教導之恩,對整個東吳也是有着創業奠基的功勞。然而,孫權在登基之後,將父親孫堅追諡爲武烈皇帝,而對孫策卻是僅僅追諡爲長沙桓王。雖然對一個死人來講,當不當皇帝對其本人沒有什麼區別,但對其在史書上的名聲,以及其家屬後代還是很有影響。

相較而言,同樣是在死後傳位給弟弟的司馬師,則是被自己而侄兒司馬炎追尊爲景皇帝。很明顯,司馬炎要比孫權厚道太多。

當然,孫權這樣做是有原因的。孫策雖然已經去世,但他卻是有後代的,生有一子三女。如果全是女兒倒也好說,但偏偏孫策有個兒子孫紹。如果孫權追諡孫策爲帝,那麼便意味着孫紹也有繼承皇位的資格。日後如果孫紹以此爲理由出來爭奪皇位,未嘗不是一個威脅。

畢竟孫紹作爲孫策之子,其背後支持的勢力必定不少。當初孫策的舊部,還有孫策的女婿等等,都是孫權懷疑的對象。比如堪稱吳國柱石的三國名將陸遜,出將入相數十年,爲吳國鞠躬盡瘁,立下汗馬功勞,結果依然備受孫權猜忌,其中就有着陸遜是孫策女婿的關係。

“正名定本,使貴賤殊邈,然後國無陵肆之責,後嗣罔猜忌之嫌”

所以,孫權爲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只能是委屈一下自己的哥哥了,相信這一點孫策也能理解。但是,孫權不該虧待孫策的子孫後代。

按理說,孫策的爵位是長沙桓王,那麼孫紹作爲孫策獨子,完全是有資格襲承父親的爵位。此外要知道孫權的江東基業本來是從兄長孫策手中繼承的,孫策將家業交給他的同時,也是將自己的家眷託付給了孫權。此時孫權就該對孫紹以自己兒子視之,給以同等待遇。但是孫權並沒有給,自家諸子雖是孩提,亦封王,而對於孫紹,僅僅只是封了一個侯爵。更慘的是,爲了給自己的孫子孫英騰位置,孫權還將孫紹從吳地改封至上虞。

原本封吳侯孫紹也還可以接受,畢竟此爵非同一般,一來吳侯乃朝廷所封,首任吳侯便是孫策,次任吳侯是孫權,孫紹承父爵本無可厚非。然而如今連父爵都不能繼承,莫名其妙地封了一個上虞侯,他心裏應該有多憋屈啊。

權稱尊號,追諡策曰長沙桓王,封子紹爲吳侯,後改封上虞侯。(《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

很明顯,孫權就是在虧待孫紹。對此,《三國志》作者陳壽,也在爲孫策一脈鳴不平。

“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

事實上,關於這一點,即使是孫權本人都有些內疚。史書記載,孫權病了,不去太廟找他的父親孫堅禱告,卻讓太子來到長沙桓王廟找自己的兄長孫策禱告。這就說明孫權內心隱處也覺得對不住創業的孫策,怕他怪罪,所以纔有此舉。

“吳主寢疾,遣太子禱於長沙桓王廟”。

更值得一提的是,孫策一脈只傳到了第三代。

孫紹死後,其子孫奉襲承上虞侯爵位。原本因爲孫權的虧待,孫策一脈失了權勢,與世無爭,倒也過得安穩。但當時的吳主孫皓實在太過殘暴昏庸,他聽說民間傳言稱要立孫奉爲皇帝,於是不由分說,便將孫奉處死,孫策一脈就此斷絕。孫皓是孫權的孫子,也就是說,孫策一脈,還是斷絕在了孫權的子孫手中。若是孫策泉下有知,應該會後悔當初將基業傳給孫權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