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一直有宋襄之仁的典故,可是結合典故瞭解了一番,不知道自己和歷史認知相反是不是錯的。在兩軍交戰之時,一直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兩國交戰,不斬來使。而且還有優待俘虜等等。從宋襄公的仁義與愚蠢之爭當中,小編髮現,宋襄公也不失爲一個仁義之人。只不過戰敗遭到了人們的唾棄而已。

讓位賢能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宋襄公的仁心修煉是否真的如此真心。宋襄公本來就是宋桓公的嫡子,雖然不是長子,但是在以前年代論尊卑,王位也是理應傳授與他的。可是宋襄公卻認爲,王位應該立賢德之人才對,於是他舉薦自己的哥哥目夷。再古往今來五千年中,王位一直是你死我活的爭奪物。但是宋襄公卻拱手相送,在這麼大的誘惑年前,他還能如此自律,說明他是真的修煉不俗。

當然有的人開始說了,他知道自己的父親中意於自己,所以故意表現自己大度仁義,這就是明顯在作秀。好吧,我們再來看一下齊桓公的託孤一事,難道齊桓公也被他的外表騙了?具體來看一下。

仁義之心

當時春秋戰國,齊國的子孫爭奪不休,齊桓公怕自己死後,諸方勢力紛紛開戰爭奪王位,所以託付君子之風的宋襄公幫助照看公子昭。宋襄公也是不負重任,並沒有以此作爲要挾,待齊國內亂平定之後,將公子昭安全送回,這讓宋襄公的國際地位又再次上升。

在戰亂的春秋時期,爲什麼宋襄公要遵守,禮儀之兵呢?據說,宋襄公一直研讀軍事著作叫《司馬法》,據說是姜子牙的標註。裏面講究用兵要心存仁義之心,以仁義之心才能取天下。所以說,他的仁義之心,也是有出處的。

不過這兩國交戰,一方按照仁義出兵,一方爾虞我詐,十八般計謀全都用上,顯然兩人是不在一條思想方式的。宋襄公一切按照規矩來打仗,但是他也忘了,兵者,詭道也。

規矩不再

楚國不按照規矩行事,令宋國軍心大亂。他們完全沒有按照以往國與國之間的那種禮儀來開戰。也就是從這個時候,戰爭中遵循的規矩不復存在。

泓水之戰後,隨着宋襄公的去世,也標誌“禮義之兵”退出了歷史舞臺。其實,這一戰宋襄公更多的不應該說他是否愚蠢,而應該更多的是批判他的貴族精神。宋國其實是殷商的後人的遺留,他們一直保存自己的貴族習俗。宋國國君從骨子到行爲,都體現着“貴族精神”。他們的自尊不允許他們違反一點原則,時時刻刻受禮教約束。這真是這些約束讓他們的思維受限制。

雖然這一戰就算不按照禮儀規範去打仗也不一定能贏,但是他們內心的貴族尊嚴讓他們無法拋下這些顧忌。宋襄公在原則與性命之間只是一味思考自己的貴族風範是不是掉落,卻忘了改變創新。也就是說他的思想過於保守,如果僅僅想要靠自己改變這種戰爭的方式,好像不太可能呀。隨着這種局面的打破,戰爭詭道纔開始問世。

結束語

總而言之,說了這麼多,對於宋襄公是不是愚蠢我想見仁見智,他在自己的那個年代遵循的只不過是自己的一種貴族信仰罷了。如果說愚蠢卻談不上,沒有處在當時社會,又有誰能夠準確地評判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