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與王安石雖隔百年,但二人卻因一件事針鋒相對,留下了兩首佳作

唐宋時期,是中國文化極爲燦爛和輝煌的時期,這一時期,詩詞成爲最主要的文學形式,也代表了當時的最高藝術水平。翻開中國古代詩壇詩人名錄,唐宋時期湧現出來的詩人最多,留下的作品整體來看質量也是最高的。在燦若繁星的詩人中,唐代的杜牧,宋代的王安石無疑是最著名的兩個詩人之一。

杜牧和王安石,一個生活在唐代晚期,一個生活在宋代前期,從時間上來看,二者是沒有交集的,但是,因爲一個歷史事件,二者產生很大分歧,並都留下了流傳千古的佳作。我們先來看一下杜牧的作品——《題烏江亭》,全詩如下: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在唐代有名有姓的2536位詩人中,最擅長寫詠史詩的詩人應該就是杜牧了,他爲後世留下了許多詠史詩的佳作,如《赤壁》、《泊秦淮》等,對待歷史事件,杜牧總能以全新的角度來詮釋和看待問題,而這首《題烏江亭》同樣是其代表作,以項羽烏江自刎爲思考切入點,認爲“勝敗乃兵家常事”,“大丈夫應能屈能伸”,讀完這首詩我們不禁爲項羽感嘆,感嘆他的意氣用事,感嘆他的剛正不阿,同時更多的是惋惜,一代梟雄壯志未酬,實在可悲可嘆!

相比於杜牧對項羽的同情和惋惜,宋代詩人王安石則提出了不一樣的看法,在他看來,項羽兵敗乃大勢所趨,並且由於項羽剛愎自用、寧折不彎,實在難以東山再起,何況江東子弟還願不願意同他一起奪回屬於自己的輝煌呢?爲此,王安石寫了一首《題烏江亭》,全詩如下: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詩中提到江東子弟跟隨項羽南征北戰,早已疲憊不堪,而垓下之圍註定了項羽的失敗,已非人力能夠挽回,江東地區人傑地靈,但真的還願意和項羽一起金戈鐵馬、馬革裹屍嗎?

究竟二人誰是誰非,難以以是非評判,或者沒必要用是非去評定,畢竟歷史是無法假設的,也是無法論證假設的,但二人之所以有不同看法,這無疑是與個人所處時代和性格有關。杜牧生於晚唐,大唐江山搖搖欲墜,那個時候杜牧多希望自己是項羽似的的英雄,多麼希望自己能帶兵打仗挽救大唐這座將傾的大廈;而王安石生於北宋初年,一生極力推行改革,注重百姓的力量,所以,按照唯物主義觀點來看,王安石的評判更加客觀可信,畢竟四面楚歌時項羽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失敗,即使歷史重來,一切都不會改變。

綜上所述,杜牧寫詩爲了抒情,王安石寫詩爲了明理。二者孰高孰低,實在難分高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