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精足不思淫”,下半句更有道理,普通人卻很難做到

文/觀心通史

中國有着五千年的歷史,中華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斷積累沉澱,中國古代先人們爲我們留下了太多寶貴的知識,使得我們能夠在未來的生活中少走許多彎路。而民間俗語則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

在古代,知識普及率不是特別高,先人們爲了讓後人少走彎路,將畢生總結的經驗編成朗朗上口、容易記憶的民間俗語,讓後人口口相傳,謹記先人忠告。由於是民間文化,所以很多俗語聽起來非常接地氣、甚至有點粗俗,但是卻飽含道理。

像“瑞雪兆豐年”、“繩鋸木斷,水滴石穿”、“人怕私,地怕荒”等俗語。都是些比較貼近生活,並且對生活的非常有幫助的忠言警句。古人常說:“精足不思淫”,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下半句非常有道理,普通人卻很難做到。

在古代,不論是生活條件還是科技水平都遠不如現在發達,雖然古代人的生活條件和科技水平很落後,但是思想卻很先進。古人特別注重養生,講究“治未病”,什麼是“治未病”呢?就是通過養生活動,來防治疾病的發生發展。

現在有很多的人認爲,到健身房辦張卡,練一身肌肉,就是達到健康狀態了。古人則不這麼認爲,古人在身體健康的基礎上,更講究“養神”,“精足不思淫”就是說的“養神”。這個“精”不是精子的精,而是人身體裏的那股“精氣”。

古人認爲,人的生命是由“精氣”組成的,“精氣”對人來說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古人評價人時,如果他無精打采、病病殃殃的,會說他“精氣不足”;相反,如果他自信滿滿、神采飛揚,古人會說他“精氣十足”。

在古代的神話傳說中,有很多妖魔鬼怪都是在夜裏靠吸食人的“精氣”,來達到修煉成精的目的。當然,這只是一種誇張的寫法,主要是爲了說明人“精氣”的重要性。“精足不思淫”是人如果精氣十足,就不會每天想着男女之事。

當人的精氣十足時,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精氣,生活要自律,作息要規律,保持住良好的精神狀態。不要過多透支自己的身體,這樣很容易使自己變得萎靡不振,失去對未來的信心。我們應把良好的精神狀態用到自己的事業和家庭上,這樣才能變得更好。

俗語的下半句也非常有道理,但是普通人很難做到。下半句是“氣足不思食”,這個“氣”是人的氣血,意思是人在氣血飽滿時,就不會貪戀食物。古人認爲,人在氣血充足的時候,能夠強身健體,這個“氣”可以在身體中,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健康長壽。

“辟穀”是古人的一種養生方式,在電視中經常能看到,很多修道之人經常通過閉關“辟穀”來提升自己。“辟穀”並不是絕食,而是用藥食代替喫五穀雜糧,或者在一定的時間內斷食,這是一套非常系統的科學養生方法。

“不喫飯”雖然聽起來很簡單,但是當大多數人面對垂涎欲滴的美食時,都很難管住自己的嘴巴,甚至還會勸自己“就喫這一次了”。所以辟穀對於普通人來說,還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相反,人們隨着生活條件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於美食的追求也越來越高。

現在人們的肥胖率越來越高,這都是管不住嘴的後果,人過於貪喫會損耗自己的氣血,直接影響健康,這也是爲什麼肥胖的人大多都患有各種疾病。當人身體中的“精氣”十足時,是不會經常感覺飢餓的,更不會對美食產生貪慾。所以爲了我們能擁有更好的精神狀態,我們應該謹記古人的勸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