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爲天”,飲食是人類生存的根本,飲食文化的發展也是人類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部分。

遠古時期,原始人類依靠大自然供給的動物和植物,補充生活日常所需,過着“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不知經過了多少年的漫長歲月,由於天火,人們意外的發現動物的肉可以用火烤熟,並且烤熟了好像更好喫,人們也慢慢掌握了保存火種,或是鑽木取火的方法,開始用火來烹飪食物了。

《韓非子·五蠹》篇說“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考古資料中也有描寫,約60萬年前的周口店北京猿人已經會使用火來烤熟食物了。

毫無疑問,火的使用,是人類歷史進程中的一個里程碑。經過烹飪的熟食不僅對於人類的身體健康有所幫助,也劃清了人和普通動物的界限。正如恩格斯在《反社林論》中所說:火的使用“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而最終把人同動物界分開。”

與一般人對於原始人的認知不同,現代有一種觀點認爲原始人的食物、生活甚至比現代還要好,並不像我們想的那樣食不果腹,每天過着苦逼的生活。當然,這個理論也不是空穴來風,曾經有位伯克利的教授Richard Borshay lee就曾跑到非洲找到了一個原始狩獵採集部落觀察他們的生活。

觀察了一段,Richard發現這幫人好像每天抽時間打打獵就夠喫的了,每週工作時間非常的短,大家活的也好像很開心。當代社畜看到這個觀點可能會比較有共鳴,細細一想好像每天打打獵就沒事了啊!

不過這種生活也只建立在原始社會低人口密度,資源間的平衡以及低食物儲備的基礎上,且不討論醫療、狩獵條件,隨着現代社會的發展,整個人類羣體的數量得到了極大的擴張,由於有了糧食的生產和儲存,人類抵禦風險的能力增加了,同時平均壽命也逐漸上升,在此生產力基礎上創造出了許多國家的文明。

英國著名考古學家柴爾德曾說:在舊石器時代,人類的生活完全依靠漁、獵和採集野果、嫩糧、蛞蝓(kuò yú)貝類;其數目,因受“自然”爲他們所製作的食物量之限制,事實上似乎很小。從生物學的觀點來看,這種新經濟,是一個成功,因爲它使得我們的人種有了增加的可能。

因此可以看出,狩獵社會像農業社會的轉換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整個人類社會的進步。當然,我們不能只看到農業革命帶來經濟增長就覺得人們生活一定變好,重要的是進一步分析如何讓人類幸福的文化能夠進化發展下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