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家族是現存體型最大的陸生動物羣體,因其體型龐大,於是網上時常有人問:“大象肉能喫嗎?”“大象肉好喫嗎?”“大象肉這麼多,爲什麼不養大象來喫肉?”

第一個問題答案是肯定的,大象肉沒有毒,當然能喫,早期人類就喜歡捕食各種象類,出土的大量化石和遺蹟證實原始人會捕食龐大而笨拙的象類。不過目前大象在我國是一級保護動物,喫大象肉是違法的。但在非洲,喫大象肉的現象很常見,東南亞也時有喫大象肉的新聞。

第二個問題,大象肉不好喫,大象壽命長,生長期長,皮糙肉厚,肉質非常粗糙,只有缺肉喫的地區纔會喫象肉果腹。

第三個問題,大象的食用價值低,飼養成本高,養來用作肉食是賠本買賣。

大象肉既然能喫,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大象簡直就是移動的“肉倉”。

古人愛喫野味是出了名的,但也是無奈之舉。古時農牧業和養殖業與現在相比非常落後,多是靠天喫飯,如果老天爺不給面子,往往是餓殍遍野,而且當時人類對環境的破壞程度不嚴重,各種飛禽走獸到處都是,威脅人類與農牧業的安全,與人類衝突劇烈,喫掉它們方能解心頭之恨。不過當時調味品遠沒有現在這麼豐富,烹飪方法也很落後,所以做出來的野味多半會令現代人難以入口。所以當時喫野味談不上享受,而是獲取蛋白質的生存手段。

大象在古代的分佈範圍遠比現在廣闊。先秦時期,亞洲象在中原地區有分佈,《呂氏春秋》記載:“商人服象,爲虐於東夷,周公以師逐之,至於江南。”

公元前700年至今中國大象的分佈變遷

幾百年後,大象也未退出黃河流域。《爾雅·釋地》記載:“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象犀焉。”梁山在陝西境內。之後受氣候變遷的影響,大象在我國的分佈範圍逐漸南移,目前僅存於雲南南部和西部的熱帶範圍。

中國古人對大象很熟悉,這麼大塊肉自然也會被古人端上餐桌。但是從古籍的記載來看,古人最鍾愛的部分是它的鼻子。

古籍當中關於大象的內容不多,關於喫大象肉的內容更少,而象鼻是被提及最多的部分。

《呂氏春秋·本味篇》記載:“肉之美者:猩猩之脣,獾獾之炙,雋觸之翠,述蕩之挈,旄象之約。”旄象之約是指犛牛的尾巴和大象的鼻子。

唐代廣州司馬劉恂《嶺表錄異》記載:“廣之屬郡潮、循州多野象,潮循人或捕得象,爭食其鼻,雲肥脆,尤堪作炙。”廣東的潮州循州野象很多,當地人捕到了象,會將其又肥又脆的鼻子烤着喫,從“爭食其鼻”可以看出它的鼻子有多受歡迎,鼻子可能是大象身上唯一好喫的部分。象鼻在廣東被稱爲象拔,炙象拔至今仍是津津樂道的美味。

另一唐人段公路所著的《北戶錄》也記載:“循州、雷州皆產黑象……土人捕之,爭食其鼻,雲肥脆偏堪爲炙,滋味小類豬之含消。”這裏的“豬之含消”被認爲是指燒乳豬,也就是烤象鼻的味道和烤乳豬很像。

唐代《酉陽雜俎》描述:“鼻端有爪,可拾針。肉有十二般,唯鼻是其本肉。”

南宋周去非所著的《嶺外代答》中也寫道:“象肉以鼻最美,故人多謀之。”

元代《飲膳正要》記載:“象肉味淡。不堪食,多食令人體重。胸前小橫骨,令人能浮水。身有百獸肉,皆有分段,惟鼻是本肉。”

這些記載足以證實,古人公認大象身上最好喫的部分是鼻子。

大象鼻子好喫,可能與上面的肌肉分佈有關。象鼻是大象呼吸、交流、取食、取水的工具,是沒有骨頭的肌肉結構,估測有4萬-10萬塊肌肉,橫截面有15萬條肌束,非常靈活,既能拾起硬幣,也能舉起200公斤的重物。中國人愛喫“活肉”,也就是動物運動功能最強、活動量最多的肉,象鼻就是大象身上的“活肉”,在大象身上算是最爲鮮嫩的部分。

大象鼻子雖是中國流傳千年的高檔食材,但是如今大象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敢打它的主意可是要喫牢飯的。不過網上仍有這樣的傳聞,比如“某地區偷偷將動物園死亡大象端上餐桌”、“中國工人在非洲加蓬烤象鼻子喫被捕”,這些傳聞未經證實,但我國森林公安查獲過走私的大象肉,證明國內有人在消費。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我國是亞洲唯一一個亞洲象數量呈現增長的國家,但野生數量也只有幾百頭,如果有人打它們的主意,它們的處境仍是岌岌可危的,希望亞洲象不會步犀牛的後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