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室九鼎據說是大禹打造,材料來自九州貢品,象徵九州統治權,是國之重器。秦武王於公元前307年攻破韓國宜陽,近鄰周都。秦武王到周都詢問周王室關於九鼎的重量,並在力舉“龍文赤鼎”意欲示威震懾周王室時,不幸折斷脛骨氣絕而亡。

秦武王無子嗣,其意外之死導致秦國發生三年奪權政亂。公元前305年,在燕國做質子的嬴稷(羋八子的大兒子)被送回秦國繼位秦昭襄王,羋八子成爲宣太后與魏冉(羋八子同母異父之弟)共同主持朝政。秦惠文王王后、秦武王王后擁護秦武王弟弟公子壯爲君,史稱“季君”, 被魏冉帶軍剿滅。奪位戰,成王敗寇。

羋八子同父同母的弟弟是羋戎,其父逝世後,母改嫁生下魏冉。楚懷王爲表示對秦惠文王嬴駟稱王的祝賀,將羋八子嫁到秦國爲妃,魏冉同往。羋八子以太后身份攝政後,爲鞏固地位大力封賞親人,封羋戎爲華陽君、贏顯爲高陵君、贏悝爲涇陽君,以太后身份統治秦國到秦昭襄王親政,時長達36年。

羋八子稱呼由來:羋是楚國國姓貴族,八子是秦國後宮嬪妃的等級,共八級,王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

十一 基層拼殺出來的武安君白起

白起,十六歲加入秦軍,依靠斬獲敵軍人頭累計十年戰功,在秦昭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獲得了“左庶長”爵位(二十級軍功爵位第十級),後攻取新城又立軍功,被宣太后和魏冉拔升兩級,封“左更”。

秦軍主力遠征蜀中,新城又面臨韓、魏聯軍24萬來伐。白起帶領10萬留守弱兵斬殺韓魏聯軍24萬頭顱,然後再破取5城。這一戰,使得韓國、魏國供養的精銳兵力總額損失了三分之一。秦昭襄王動心思拉攏,因戰功升白起爲“國尉”,成爲秦軍最高統帥。

白起渡黃河攻取安邑(今山西夏縣)以東的大片韓、魏土地,迫使韓國割地二百里給秦國、魏國割地四百里給秦國求和,被秦王封爲“大良造”(軍功爵位第十六級),距離魏冉侯爵之位一步之遙。

公元前282年開始,白起從西北練兵歸來,三次進攻趙國,殺趙國騎兵兩萬。一舉滅趙的決戰就在眼前,不料楚頃襄王以爲楚懷王報仇爲名、以秦趙混戰爲契機,聯合齊、韓大舉興兵數十萬攻秦。秦國爲南下抗楚,與趙國盟約和好。

白起帶領7萬精銳避開楚軍主力鋒芒,直接深入楚國國都攻擊,不帶糧草以戰養戰,順漢水南下,上岸後拆橋毀船,以明死戰決心和士氣。白起以築壩攔河,後夜決堤,以水淹沒楚國陪都鄢都和回援防守陪都的幾十萬楚軍。白起帶軍休整後,繼續南下攻取楚國首都。楚頃襄王被迫逃跑,在陳地(今河南淮陽)另立國都。齊、韓早見勢不妙反叛楚國。宣太后出身楚國貴族,但早已嫁秦身心歸秦,令白起焚燬夷陵(楚國宗廟陵地)。楚國人憤怒起誓“亡秦必楚”。

公元前277年,秦國武安君白起再次攻楚,西克巫(今四川巫山北),南平黔中。秦國設巫郡、黔中郡。至此,楚國一半國土盡歸秦國。

公元前272年,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宣太后在甘泉宮中殺掉義渠王,秦軍隨即發兵滅掉義渠國,並設置隴西、北地、上郡進行統治。公元前266年,秦昭襄王結束宣太后、魏冉把持朝政,實現了君權獨攬,拜範睢(化名張祿)爲相,封爲應侯,爲東出函谷關,一統六國做遠交近攻規劃。

秦國與趙國進行了一場歷時三年的慘烈決戰,長平之戰。秦軍約20萬人馬陣亡,趙軍25萬人馬陣亡,白起殺趙括,以繳械投降不殺勸降剩餘40萬趙軍。三年消耗,秦軍自身也口糧不夠,不能養活俘虜,又不能放俘虜回趙國,發配到秦地充作勞動力又擔心作亂。秦昭襄王對於白起如何處置俘虜之請示口頭答覆“便宜行事”後,就結束視察返回秦國了。趙國45萬人出征,僅白起挑選14週歲以下的俘虜約240人放生,長平一戰後可謂趙國境內無壯男。

十二 將相不合+功高逆主=戰神末路

長平之戰一年後(公元前258年),白起帶兵有意一舉滅趙。趙國派人賄賂範睢建議求和,避免白起軍功再升蓋過範睢。範睢進言秦王同意趙國割6城求和。但趙國反悔,並有意把6城給齊國,交換齊國聯盟抗秦。秦昭襄王見和談9個月沒有結果,於是再度興兵伐趙。白起稱病不出。秦昭襄王改派王陵帶軍10萬在秋收後兵臨趙國。可是,停戰議和9個月時間,足夠趙國廉頗鞏固城防,趙國老幼湊集到邯鄲城20萬。秦軍攻三個月損兵折將。秦王增兵20萬,但王陵秦軍被偷襲損失5座軍營數萬秦軍。

秦王去請白起,白起擔心自己去前線會對後方範睢進讒言防不勝防,稱病不出。範睢恐白起被重用,多次從中挑撥,說秦軍不願意打下邯鄲,是爲了示威秦王只有重用白起纔可以。秦王自恃沒有白起也能打勝仗,另派將軍與廉頗對峙,久攻不下。同時,信陵君竊符救趙,又有魏國出兵8萬,楚國出兵10萬救援趙國邯鄲。秦軍40萬主力全線潰退,還有2萬秦軍被聯軍包圍。

秦王以懇請和威脅的語氣再請白起,說若是拿下邯鄲,不會虧待他,若是不去,就要翻臉不認人了。白起爲秦王猜疑和重用範睢停戰議和浪費滅趙戰機憤懣不平,拒絕收拾爛攤子。公元前257年,前線戰事繼續惡化,秦昭襄王把戰敗罪責和怒氣降罪於白起,廢除武安君爵位,貶爲士卒流放西北。後又以軍隊尾大不掉威脅君權爲由賜死白起。白起就在流放途中,自刎詮釋忠秦國之心和功臣被拋棄的歸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