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這批企業的扶貧行動被人民日報點讚了。而且,它們幾乎獲得了國家級媒體的最高禮遇——登上了人民日報頭版。其中,包括萬達在貴州丹寨的扶貧行動,恒大在貴州畢節的扶貧行動,以及美團和新希望在甘肅慶陽、四川大涼山的幫扶項目等等。人民日報頭版報道的力度不可謂不大。而這些企業爲何能獲此殊榮?人民日報不吝讚美又釋放了什麼信號呢?

這個小鎮的扶貧,到底有何不同?

衆所周知,2020年是脫貧攻堅年,而在此之前,事實上大量扶貧行動早已在路上。但如何有效扶貧,如何“造血”,如何真正意義上“拔窮根”,對諸多扶貧企業來說,也是一大考驗。

恒大在貴州畢節發展蔬菜、肉牛產業,美團幫助甘肅鎮原縣培養初入城市的貧困騎手,字節跳動利用網絡技術優勢助力農產品銷售等等。而在扶貧路上最具創新性和代表性的是萬達在丹寨小鎮的扶貧模式。萬達也是人民日報報道中第一個被點名的企業。

丹寨萬達小鎮扶貧模式的可貴性在於:其一,自參與扶貧開始,便選擇顧長遠的扶貧思路,而非大水漫灌、走馬觀花式。起初,萬達接到扶貧任務後,從全國抽調151人組成精幹隊伍入駐丹寨,經歷整整1年的考察調研,僅調研報告就做了70餘份,推翻了養豬、種茶等盈利預期並不樂觀的傳統農業項目,最終確定以旅遊扶貧爲主攻方向,打造國內首個“企業包縣、整體脫貧”範本項目。其二,萬達丹寨小鎮的首創模式,具備可複製性,也爲其他企業參與扶貧工作提供了示範案例。

如今的丹寨萬達小鎮,早已不是曾經乏人問津的小鎮,其一舉成爲國內名氣僅次於烏鎮的網紅小鎮,丹寨也比計劃提前兩年實現脫貧。而且,這個地處西南深山的小鎮,如今已形成強大的IP,是各大國家級論壇舉辦地,國家級的扶貧論壇,以及首屆中國丹寨非遺周論壇都在此舉辦。馬布裏等名人還紛紛到此做“輪值鎮長”。

一言以蔽之,這種顧長遠的扶貧模式,讓丹寨真正走上了脫貧的路。

丹寨小鎮,已成國家級媒體“常客”

丹寨萬達小鎮此次並非第一次受到國家級媒體點贊殊榮,事實上,其早已成爲各大央媒報道中的常客。

除了人民日報,它還登上過新聞聯播、新華每日電訊、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等媒體。早在2017年7月,丹寨萬達小鎮就被新聞聯播“點名”了。彼時,新聞聯播這樣點評:“貴州省級包縣扶貧項目近日在丹寨縣投入運行,項目採用‘政府+社會資本+旅遊產業’模式,推廣造血式扶貧,可直接提供就業崗位3000個,帶動1.4萬人脫貧。”

各大央媒的報道,源於丹寨萬達小鎮模式已形成可複製、可持續的扶貧樣本。“造血功能”,一舉打破了以往“年年扶貧年年貧”的怪圈。從捐款、到單一產業扶貧、再到“企業包縣、整體脫貧”,萬達在扶貧實踐上敢於創新,敢於在扶貧領域喫第一隻螃蟹。正因爲此,萬達的扶貧舉動的確值得各方點贊。

如今,萬達已在該項目投入超過23億元,與此同時,萬達的投資還帶動了多彩貴州、廣西泓文、北京途塔、北京雲上國旅等企業到丹寨投資,總投資超過13億元。

丹寨,即將迎來萬達扶貧帶來的蝴蝶效應。

人民日報頭版刊文,釋放了什麼信號?

此次,人民日報以如此重磅的頭版位置刊文,又代表着什麼呢?

事實上,這是對近11萬家民營企業精準扶貧12萬餘個村的肯定,更是對上榜企業的肯定。央媒點讚的背後,至少有兩層含義。

其一,鼓勵更多的民營企業參與到扶貧項目中,且鼓勵有更多創新性的扶貧模式脫穎而出,帶動貧困地區走上脫貧路;其二,央媒的點贊,實際上也是一種榮譽,這種榮譽也代表着一種態度,即企業家的個人夢、企業夢和家國夢是可以完美結合的。

而丹寨萬達小鎮模式能登上幾乎所有國家級媒體,與萬達的社會責任感密不可分。萬達在選擇扶貧對象時,就敢於“啃硬骨頭”,而且敢於創新。萬達與丹寨結緣的背後,源於王健林的認知。他認爲,作爲一個大集團的負責人,應帶頭響應國家扶貧的號召,於是按照“國家級貧困縣”、“邊遠山區”、“少數民族地區”三個標準,選擇了貴州丹寨縣。而王健林在扶貧的思路上,首先明確必須是產業扶貧,授人以漁,而不是簡單的捐贈。

這纔有了151人團隊入駐丹寨,纔有了1年間的70份調研報告,也纔有瞭如今名氣響噹噹的丹寨萬達小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