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問和沈佺期一樣,在當時的文壇是並立的雙峯。文學成就非同一般,是唐朝律詩奠基人之一。

雖然這哥倆在文學上很有造詣,但在人品方面,都是一丘之貉,不值一提。

宋之問無恥的地方有哪些呢?

一、爲了搶奪詩詞,不惜殺害了自己的親外甥。

宋之問有一個外甥名叫劉希夷,也是當時的一個詩人。

有一次,他外甥寫了一首《代悲白頭翁》的詩,寫完之後,來到舅舅家,向舅舅討教。

其實這是文人的通病,每有得意之作,生怕別人不知道,便到處炫耀。這次劉希夷來到目的也是這樣,名爲討教,實爲炫耀。

宋之問拿過外甥的詩讀了起來,一開始覺得寫得很一般,有些漫不經心。但讀到後面,一個詩句打動了他,哪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宋之問是詩壇名家,自然懂得絕句的價值,看到這兩句兩眼放光,就像惡徒偶遇美女一樣的難以捨棄了。趁着這詩還沒有發表,他和外甥商量了,讓他把這首詩的署名權讓給自己。

劉希夷是興沖沖的來炫耀自己的作品,沒想到舅舅提出這麼一個要求,頓時面有難色。但當面又不好說什麼,就勉強答應了。

回到住處,越想越不對勁,自己搜索枯腸好容易憋出來的詩詞,就這麼被舅舅明目張膽的打劫了?越想越來氣,於是來到舅舅家,索要詩稿。

劉希夷走後,宋之問還在那裏品味那兩個絕句呢,外甥突然來了,索要詩稿,不由得大怒,命令家奴用土袋將外甥活活壓死,可憐才華橫溢的詩人劉希夷去世時還不到30歲。

由此被後人稱之爲“詩壇小偷”。

二、爲了邀寵,無所不用其極

在武則天掌權的武周時期,宋之問以才名被召分直內文學館, 入崇文館充學士。 待遇也由九品殿中內教躋身五品學士,爲世人欽慕。

在文學館整天無所事事,就寫各種詩歌取悅於女皇。由於看到“二張”很得武則天的寵愛,宋之問也產生了非分之想。

史書記載,他“偉儀貌,雄於辯”,就是說長相出衆,還很有才,所以有這種想法也很自然,並不是不自量力。

除了寫一些歌功頌德的詩逗得武則天眉開眼笑外,有一天來了個毛遂自薦,寫了一首豔詩獻給女皇。渴望像張氏兄弟那樣得到武則天的寵愛,爬上女皇的龍牀。

可惜沒有成功,爲何?

有貌又有才的大才子,多麼的風流倜儻啊,武則天爲何不喜歡呢?

有個古語叫“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宋之問有一個缺點讓武則天都知道了,有一天女皇對身邊人說:“這個宋之問,的確是難遇之才,只是他口臭燻人,讓朕無法忍受。”

宋之問聽說了女皇的評價之後,後悔死了。從此後,他成天洗洗刷刷,糟蹋了多少上好的茉莉花和“雞舌香”。

就像現在的男士都喜歡原生態,不願意娶整過容的女人做老婆一樣;宋之問再煞費苦心,女皇也不給他機會了。

三、賣友求榮,毫無底線

神龍政變後,武則天退位,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被殺,宋之問因爲曾是張氏兄弟的黨羽被貶爲瀧州(今廣東羅定)參軍。

在京城過慣了錦衣玉食生活的宋之問,受不了嶺南蠻荒之地的苦,竟然瞞着朝廷,偷偷逃回了洛陽,藏匿於好友張仲之家中。

此時雖然唐睿宗上位,但朝中說了算的是韋皇后和安樂公主這些實力派,而武則天侄子武三思藉着和唐睿宗是親家的有利條件,很快取得韋皇后的信任,在朝中紅得發紫,這讓正直的朝臣憤恨不已。

王同皎是駙馬,他是個慷慨之士,對於岳父放縱韋皇后與武三思篡權跋扈的行爲十分憤怒,慢慢地產生了滅掉武三思的念頭。

此時正是一個機會,武則天去世,那葬禮肯定很隆重,王同皎覺得是個機會,就和張仲之、祖延慶等人商量,計劃趁爲武則天送葬時,以埋伏的弓箭手射殺武三思。

宋之問聽到後立即派侄子前去告發,結果這些合謀之人全部被殺。

因爲宋之問這一功,武三思不但沒有追究他擅自逃回洛陽一事,反而把他提拔爲鴻臚主簿,後又改任考功員外郎。

宋之問雖然又東山再起了,但他對所作所爲,爲時人所不齒。

後來武三思父子被太子李重俊所殺,失去靠山的宋之問又無意間得罪了太平公主,於是太平公主就到哥哥唐睿宗那裏告發宋之問的醜行,這一次又被迫離開京城,到越州長史任上赴任。

在路途上,宋之問又有一番奇遇,並且因爲自己的私心,無意間做了一件好事——饒人一命。

公元710年(唐中宗景龍四年),宋之問到被貶之所越州赴任,途經杭州,下榻於靈隱寺。

這夜月光明媚,宋之問看着遠方的羣山,詩興大發,隨口吟出“鷲嶺鬱岧嶢,龍宮隱寂寥”。吟出這兩句時,卻腦路斷電似的吟不下去了,始終想不出合適的下句來。

這一下憋得他在寺內搖頭晃腦的,就是對不出下句。朦朦朧朧中來到一禪房前。

只見一老僧正在長生燈下坐禪,見到來人,忽然睜眼問道:“施主有何貴幹?”

宋之問說出了自己的窘狀,老僧聽完,沉吟兩秒,隨即答道:“施主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比較妥帖。”

宋之問一聽,茅塞頓開,就像打通全流程似的,文思如江河之水傾瀉而下,返回房間時,已將《靈隱寺》詩做完,全詩如下:

鷲嶺鬱岧嶢,龍宮隱寂寥。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

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

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末凋。

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

待入天台寺,看餘渡石橋。

做完全詩,琢磨來琢磨去,就覺得老和尚說的那兩句是全詩的詩眼。如果沒有這兩句,整首詩就太平淡無味了。

這裏還有此等奇人?

宋之問第二天一大早就來到禪房,可是已人去房空。

宋之問找到掃地僧,詢問禪房住的高僧名號,掃地僧回答道:“乃是駱賓王是也。”

宋之問一聽,倒吸一口涼氣。

當年徐敬業叛亂,駱賓王撰寫《討武曌檄》,曾轟動一時。後來武則天派官兵剿滅了叛亂,可徐敬業和駱賓王都不知所蹤。

原來你是躲在這裏呀!

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宋之問當時欣喜若狂,我立功的機會到了!

馬上就要到官府去告發,讓他們帶兵來擒叛賊。

可是靜下心來一想,徐敬業叛亂,都是武周時期的事了,現在到了唐睿宗朝,當時徐敬業造的是武則天的反,對於現在的李家來說,倒成正義行動了。

再說將駱賓王一遞出去,這首詩中的“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這個詩句的版權就不屬於自己的了。

難以割捨呀,難以割捨。

後來搖了搖頭,就此作罷。

駱賓王因宋之問的一己私心,而逃過一劫。要是他知道其中的原委,他是應該感謝宋之問的祕而不宣呢,還是因無意中成全了這個無恥文人的詩名,而悔恨不已呢?

參考資料:《舊唐書》 《資治通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