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四診“望聞問切”,唯獨“切診”最爲人們所熟知。廣義的切診應該包括不僅有切脈,還有觸摸體表臟器及穴位的意思。但是由於切脈辨識度十分之高,所以在老百姓的眼裏切脈乃是判斷中醫大夫水平高下的直觀判斷。那麼脈診有和奧妙之處?

今天我們從浮脈開始,由淺入深,慢慢揭開脈診的神祕面紗。浮脈,首載於《黃帝內經》,書中這樣說道:“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無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秋冬而脈浮大”“平肺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曰肺平。秋以胃氣爲本。病肺脈來,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肺病。死肺脈來,如物之浮,如風吹毛,曰肺死”等。

由此至少可知:一、浮脈源遠流長爲古醫籍中最早出現的脈象;二、此時浮脈與“毛脈”並稱,閱讀古代醫籍時要注意;三、浮脈主肺,與秋氣相應;四、浮脈早期描述爲“厭厭聶聶,如落榆莢”,“不上不下,如循雞羽”等。

此後歷代醫家對浮脈的論述不斷豐富,《難經·十五難》中有載,“秋脈毛者”及“脈之來,輕虛以浮”,《崔氏脈訣》載“如水漂木”。《脈決精要》載“如捻蔥葉”。其中最爲著名的是晉太醫令王叔和在《脈經》中的論斷,即:“浮脈,舉之有餘,按之不足。”這一觀點基本奠定了浮脈的切診時醫生指下脈形的特點。

清代醫家張璐在《診宗三昧》中指出:“浮脈者,下指即現浮象,按之稍減而不空,舉之泛泛而流利。”基本是對前人切診浮脈指下感覺的進一步細緻描述。由於相關文獻資料豐富,就不一一贅述了,現代的《中醫診斷學》教科書[1]刪繁就簡,總結爲:輕取即得,重按稍減而不空,舉之有餘,按之不足。前面講述浮脈的脈形,光知道什麼是浮脈只是個開始,那麼浮脈是如何形成的?

常見的原因有以下幾點:一、外邪襲表,人體正氣奮起抗邪,正邪相爭於體表,脈氣鼓動於外,則脈浮。二、風邪鼓動,氣血運行升浮於體表,則脈浮。三、久病之人體虛陽氣不能潛藏於內,虛浮於表者,脈氣亦浮於表,因此脈浮。當然,部分正常情況可見浮脈,如夏秋季脈象略浮;身體纖瘦之人皮肉薄,脈象微浮,注意區分。

浮脈取名依據脈位淺表和切診指下應指感覺爲依據,在臨牀上應當與其他脈位淺表的脈象相區別。浮脈與散脈的區別有二:一是散脈多爲元氣離散的證候,此時脈象無根,重按則無;二是散脈元氣離散,精神衰變,脈象無神,節律不齊。

浮脈與芤脈的區別重點在於指下感覺,芤脈乃傷陰耗血的脈象,此時脈管內陰血不充盈,因此指下除感覺脈浮,還可感到應指柔軟,形大但中空。革脈和芤脈形成機制類似,均爲精血耗傷,但革脈的程度稍重,如亡血、失精、半產、漏下等病證。此時精血耗傷較重,脈中陽氣無血依附,大量浮越於外,因此指下感覺如按鼓皮,初感硬而搏指,重按無力且感指下中空。

浮脈的形成機理清晰的向我們展示了它的臨牀主病——表證,虛陽外越,出現寸關尺的不同部位可提示不同臟腑之證候。《瀕湖脈學》記載:“寸浮頭痛眩生風,或有風痰聚在胸。”寸部浮爲風邪所致,左手寸脈主心多爲內風,右手寸脈主肺多爲外風。

《諸病主病詩》指出:“關右脾虛左腹脹。”左手關脈主肝,右關脈主脾,且肝脾乃木土相剋之屬,這正與張仲景所說的“見肝之病,知肝傳脾”一脈相承。關脈浮,乃肝氣升發過旺,損傷脾土可見。《金匱要略》記載:“尺脈浮,知腎有遊火”、“尺脈浮爲傷腎”。尺部脈所主,一則左右俱主腎,二則左主腎右主命門。但是功能不離腎與二便。

淋證甚或癃閉相關的表證及陽虛證均可見尺脈浮。在《傷寒論》中,浮脈爲太陽病總綱首條,幾乎所有的太陽病證皆爲浮脈或其相兼脈。《金匱要略》中涉及浮脈與浮脈相兼的病證有:中風、溼病、瘧病、中風、歷節、房勞、咳嗽、上氣、肺脹等,約佔所論雜病一半。

臨牀實際病情複雜,浮脈少有單獨出現,多有相兼脈象。常見如外感風寒表實證,寒性收引,見脈浮遲而有力,如麻黃湯證;外感風寒表虛證,則見脈浮遲而無力,如桂枝湯證;外感風熱表證,熱迫血動,則脈象浮數,如銀翹散證;外感風溼表證,溼邪黏膩,故浮而緩,如九味羌活湯證。血虛症,氣無血主,脈象虛浮,如當歸補血湯證。

最後介紹醫案一則[2]:劉某,男,48歲。初夏患感冒,頭痛發熱汗出,在發熱不甚時,而愈撤除衣被以自適,然稍一遇風,則嗇嗇,淅淅而惡風爲甚。於是又須着衣被以自衛,然惡風雖去,而發熱汗出又來。切其脈浮緩,舌苔白潤,辨爲太陽病中風證。投桂枝湯溫覆,啜粥取汗而病癒。

按:《傷寒論》第2條曰: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爲中風。此患者之乃是典型的太陽中風證,予桂枝湯可愈。須知其中“惡風”乃遇風覺冷,避之可緩之意,患者病情描述穿脫衣物即是如此。衛氣行於外固護肌表,營行於內泌其津液營養周身。

患者汗出惡風,外邪襲表乃衛表不固,營陰外瀉,營衛不和。視其脈浮緩,舌苔白潤,以脈測證,爲外感風寒表虛證。

參考文獻:

[1]朱文峯,袁肇凱.中醫診斷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2]劉渡舟,聶惠民,傅世垣.傷寒挈要.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3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絡。作者柳池,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