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很有名的詩句,很多人都聽過,那就是“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可是一句千古名句,今天依然很多人在使用。但你們知道這是誰寫的嗎?估計沒幾個人答得出來。

因爲這個詩人一點都不出名,他就是清朝才子黃景仁。黃景仁是典型的“歌紅人不紅”,知道“百無一用是書生”的人很多,但知道黃景仁的是寥寥無幾。

實際上,黃景仁是清朝著名才子,他號稱是李白和杜甫的合體。他有名的句子還有“幾回花下坐吹簫,銀漢紅牆入望遙。”“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等等。

“幾回花下坐吹簫,銀漢紅牆入望遙”的意思是,我多少次坐在花下吹簫那伊人所在的閨房雖然近在咫尺,卻如天上的銀漢一般遙遙而不可及。

此時的他就是一個浪漫多情的浪子。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出自於他的《別老母》。

他寫《別老母》這首詩的時候,在北京混得很慘,衣食無着,無奈只有將家人送回故鄉度日,在同母親惜別時,他寫下了這首讓人辛酸落淚的詩句。

風雪之夜,輕掩柴門,他只能看着母親在冰天雪地蹣跚地離他遠去,作爲人子,不能在母親面前盡孝,連供養母親的能力都沒有,養這樣的兒子有何用?

寫出了一個兒子的無奈和母親的體諒。那麼,堂堂的清朝大才子黃景仁爲什麼混的如此慘呢?故事要從頭說起。

《候選縣丞附監生黃君行狀》上記載:

君諱景仁,字漢鏞,一字仲則。系出北宋祕書丞庭堅。自宋南渡時,由鄱陽遷武進,遂爲武進人。

這段史料可以看出,黃景仁是北宋名人黃庭堅的後人。黃庭堅是蘇軾的學生,在北宋文壇相當有名,也許是有了先祖的基因,所以,黃景仁從小就才華橫溢,表現出了驚人的寫詩天賦。

他9歲的時候就能寫詩,而且文明鄉里,15歲的時候,詩作已經獨具特色了。按道理,他出人頭地很容易,但很不幸,命運多舛。

4歲的時候,父親去世;11歲的時候,爺爺去世;15歲的時候,哥哥又去世了,最後只剩下他和自己的母親相依爲命。

面對命運,他並沒有氣餒,而是越挫越勇,勤奮好學,決定參加科舉,改變家族命運。

公元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16歲的黃景仁第一次參加童子試,一舉拿下了第一名的好成績,備受當時知府潘君恂和知縣王祖肅的青睞。

翩翩少年黃景仁,有一個筆酣墨飽的錦繡前程,正等着他揮筆描繪。可惜,他的好運猶如曇花一現——之後屢次參加鄉試,屢屢不中。

他的苦讀並沒有換來金榜題名,而是屢戰屢敗,屢試不第。

沒辦法,科舉沒考上的他只能到處流浪,顛沛流離,輾轉各地靠幕僚的微薄收入謀生,江浙、徽州、山東、湖南都有他的足跡。

幕府其實就是由地方主管官吏自行聘請的師爺,大多數是通過熟人朋友的介紹,這是未仕的讀書人的另一條出路。幕府的工資主要有招募人發,所以,相當於給私人打工吧,還要看人臉色行事。

因此,幕府比較適合“小人”當,要學會曲意迎合、阿諛奉承,不然根本撈不到什麼錢。

黃景仁顯然不是這種人,他有着古代文人典型的疏狂,個性倔強狂放,孤高自負。

我們從他的詩詞就可以看得出來,他把看到的世間不平事全部揉進詩詞,他鮮少有頌世之語。

他的詩詞多是窮愁不遇、寂寞悽愴之風,這就可以看出他的爲人,這樣的人在人看來,往往是窮酸書生,自命清高卻命運又得不到扭轉,註定孤獨了。

實際上,黃景仁的人生就是如此,到晚年他越發的窮困潦倒,拖欠他人錢款無力償還,被迫到處躲債。

爲此,他不得不跟自己相依爲命的母親分別,纔有那首《別老母》,這是他的無奈只嘆!

誰叫自己沒本事呢?到頭來連自己的母親都不能贍養,讀了那麼多書,爲什麼就沒有用呢?

黃景仁本來就體質羸弱,最後在奔波途中耗盡了人生最後一滴心血,年僅35歲就逝世了,結束了孤苦伶仃、貧苦困頓的一生。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才華過人、滿腹經綸又如何?賺不到錢還不是一樣。他有心愛他的表妹卻無力迎娶,他有相依爲命的母親卻不得不分別,“百無一用”就是他傷心與無奈至極的體現。

沒想到,黃景仁去世後,名氣大漲,他爲“毗陵七子”之首。

包世臣在《齊民四術》直接說他是乾隆第一:

而詩顧深穩,讀者雖歎賞,而不詳其意之所屬。聲稱噪一時,乾隆六十年間,論詩者推爲第一。

袁枚稱他爲“當時的李白”,張維屏更是將其推爲仙才:

夫是之謂天才,夫是之謂仙才,自古一代無幾人,近求之百餘年以來,其惟黃仲則乎。

還有人說他是李白和杜甫的合體,總之,這些名譽對他來說已經沒任何意義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