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的婁家是《儒林外史》中少有的豪門貴族。父親婁中堂曾做過宰相級別的高官,長子婁大公子亦是現任高官。也因此,婁家在湖州當地有錢有勢,煊赫一時。然而婁家也不是每位公子都有出息,婁三婁四兩位公子便很不得志。他們屢試不第,積累了一肚子牢騷怨氣,被當大官的哥哥趕回了家鄉。兩位婁公子一路坐船南下,在快到湖州的新市鎮上散步,竟然偶遇自家看墳的老僕人鄒吉甫。

1、最樸素的招待,最誠摯的情意

在這個遍地都是讀書人的儒林世界裏,鄒吉甫沒有什麼文化,身份又是卑賤的奴僕,但卻是個會經營會過日子的人,比很多書生名士們活得好多了。他一邊盡職盡責地爲婁家看着祖墳,一邊經營自己的家業。幾年中,他買了幾塊田地,又買了新房子,娶媳嫁女,日子過得着實不錯。女婿去世後,女兒便將老兩口和小兄弟接來同住,一家人十分親密和睦。

此時鄒吉甫已經老邁,他看到婁三婁四,歡喜得連忙扔下柺杖,倒身下拜——兩位婁公子很是敬重這位老人,連忙扶住了他。幾句寒暄道過,鄒吉甫隨即讓女兒爲他們準備了豐盛酒飯。

“鄒三捧出飯來,雞魚肉鴨,齊齊整整,還有幾樣蔬菜,擺在桌上,請兩位公子坐下。鄒吉甫不敢來陪,兩公子再三扯他同坐;斟上酒來,鄒吉甫說:‘鄉下的水酒,老爺們恐喫不慣。’”

菜餚很普通,不過是尋常的酒肉蔬菜,卻也是農家小戶的最高規格了,一個鄉下老人的拳拳之心,都在這酒肉飯菜之中了。他們從水酒聊到現實,鄒吉甫感慨道,如今世情淡薄,人心不古:

“我聽見人說,本朝的天下要同孔夫子一樣好的,就爲了出了個永樂爺(朱棣)就弄壞了,這事可是有的嗎?”

一句話,讓婁三婁四公子大驚,頓時有“英雄所見略同”的感慨,他們連忙問鄒吉甫,從哪裏聽說的這麼有見識的話,怎麼跟二人的心思一樣呢?

鄒吉甫告訴兩位少爺,他是聽小鎮上的一位楊先生——楊執中說的。楊執中是個老儒,在鎮上鹽店幫忙管事,時常在稻場上、柳蔭下與人閒談,鄒吉甫就是聽他說的這話。這楊執中也不會管事,虧了店家七百多兩銀子,店主一怒之下,將他送進了監牢。兩位婁公子一聽,頓時激發意氣,當即要替楊執中賠錢脫罪。鄒吉甫連忙代楊執中感謝兩公子。

喫完飯後,婁三婁四告辭而去,鄒吉甫又拄着柺杖,殷殷送他們上船,並叫兒子鄒三“捧着一瓶酒和些小菜,送在船上,與二位少老爺消夜。”十分周到禮貌。

2、最寒酸的禮物,最溫暖的體諒

時光荏苒,轉眼幾個月過去了,到了過年時節。正月十二這天,鄒吉甫又帶着兒子進城來給婁家公子拜年,

“他頭上戴着新氈帽,身穿一件青布厚棉袍,腳下踏着暖鞋;他兒子小二,手裏拿着個布口袋,裝了許多炒米、豆腐乾,進來放下。”

對於出手就是好幾百兩銀子的婁家公子來說,炒米和豆腐乾實在值幾個錢,但就像劉姥姥二進榮國府帶來的棗子倭瓜野菜一樣,都是一份鄉下人的心意。從穿戴上看,鄒吉甫日子過得不錯,他也如劉姥姥一樣,真心感謝婁家的恩德。

兩公子很是敬重這位老家人,將他請進書房,斟酒聊天。得知兩公子已經出錢幫楊執中脫了官司,又兩次去拜訪他不遇,兩公子以爲他是故意裝身份不肯見呢。鄒吉甫說,楊先生是忠厚人,怎麼可能裝身份?自己沒來得及告訴他,他一定不知道是婁公子救了他。等我回去告訴他,帶他來拜見二位少爺。

兩公子不肯,還是要親自去拜訪這位“名士”。於是鄒吉甫與他們約好日子,他到楊家去等兩公子。到了日子,鄒吉甫想到:

“楊先生是窮極的人,公子們到,卻將什麼管待?……因問女兒要了一隻雞,數錢去鎮上打了三斤一方肉,又沽了一瓶酒和些蔬菜之類。向鄰居家借了一隻小船,把這酒和雞、肉都放在船艙裏,自己棹着,來到楊家門口,將船舶在岸旁,上去敲開了門。”

鄒吉甫是飽經風霜的老人,深知人情世故,也知道楊執中的窘迫和清高,不願意他難堪,主動出錢爲之準備好了招待之物。

果然,楊執中家已經斷炊好幾天,連除夕夜都沒有柴米,只好摩挲了一夜香爐。鄒吉甫又趕忙拿出二錢銀子,讓楊家人去買些米回來。不久婁三婁四公子和蘧公孫聯袂來到,楊執中得以體面地接待了他們……

在風雅的儒林世界裏,身爲僕人的鄒吉甫不過是一個串場人物,並無獨立故事。他在引出楊執中後,便悄然下場,從此離開了讀者的視線。然而我們卻無法將他忘記,這個尋常的鄉下老人,沒有文化,身份卑微,然而卻心地善良、古道熱腸,貧富不欺。無論面對富貴公子還是窮困潦倒的讀書人,都滿懷了尊重、誠懇與體諒。這份雞鴨魚肉、柴米菜蔬的溫暖猶如一道光,將充滿了營營苟且的儒林照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