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之爭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時期,千百年被人廣爲傳頌,在口口相傳之間楚漢人物也不斷臉譜化,項羽成爲了一個力拔山兮的英雄,而劉邦成爲了陰險狡詐、屠戮功臣的小人。

筆者對於世人對劉邦如此評判嗤之以鼻,其實世人都誤解了他千年!今天筆者引用《資治通鑑》中對劉邦的記載,給大家展示一下劉邦不一樣的一面。

劉邦此人行事雖然放浪,但是在對待民衆百姓卻堪稱是仁義之典範。早年劉邦曾任亭長之時,曾以亭長的身份押送百姓去驪山建墓服徭役,去驪山建墓這在當時可謂是最差的差事了,基本算的上是有去無回。

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修建秦始皇墓的時候是“大事畢,盡閉工匠藏者,無復出者。”

原來在當時,皇帝爲了防止陵墓結構外泄,避免被盜,於是乾脆就在陵墓修好之後,將這些參與進來的工匠苦力全給關在墓裏將其困死。如果是一般人,可能是心裏有同情但是爲了自己的身家性命考慮也只能將這些人送去服徭役。

但是,劉邦卻擅自將這些人全部給放了,此舉也使得劉邦仁厚長者之名傳遍當地,後來劉邦起義之際民衆感懷劉邦仁義之名,更是殺了縣令推舉劉邦爲沛公。

劉邦自己是貧困出身,所以對民衆極爲寬厚。對此,《資治通鑑》毫不吝嗇對劉邦的讚美之詞:

“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

俗話說做一時君子易,做一世君子難,而劉邦在對人民至始至終便是仁義相待。

公元前196年,劉邦親征英布身中一箭,此時的劉邦年事已高身體大不如前,箭傷不斷惡化等劉邦回到長安之時已經全面感染,日夜高燒,宮廷醫官皆束手無策。

不過好在當時呂后遍尋全國找到了一個可以醫治此病的醫者,《史記》與《漢書》等衆多史書中都有明確記載:此醫者信誓旦旦地保證爲——“疾可治”。

面對這個唯一有可能救自己一命的醫者,劉邦的態度卻讓人費解。《資治通鑑》記載道:

上嫚罵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在說,我的命乃是上天註定的,即便是扁鵲來了也不能醫好我!

這麼豪橫的病人確實少見,但是細細想來劉邦此舉卻是有其深意。

劉邦此時年近七十,常年外出作戰之後已經積攢了一身傷痛,如今再加上這一箭,身體再也撐不住了。自己的身體狀況劉邦比誰都清楚,醫者不可能將其治好,劉邦不忍這個醫生因爲治不好自己而被憤怒的臣子殺掉。

《資治通鑑》還記載道:

“遂不使治疾,賜黃金五十斤,罷之。”

也就是說,劉邦大罵了這個醫者一頓,沒有讓他給自己治病,還賞賜給他50斤黃金。這就更證實了劉邦寬仁的心思。賞給醫者黃金,更代表着他對醫者的歉意。

平定英布叛亂之後,劉邦班師回朝的途中,走了一個遠路——他想在將死之前,看一眼老家沛縣。

昔日看到秦始皇車架時不免發出“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之感慨的豪傑,如今已經成爲將行就木的老人。此刻的劉邦哪裏還有一點蕩平九州的帝王威嚴,而是如同一個外出多年而歸家的老者一般,淚流兩行,與父老鄉親們載歌載舞。

再強大的男人,也有心中的軟肋,劉邦已經全然不顧自己的傷勢了,。《資治通鑑》記載:

“高祖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

一首千古絕唱《大風歌》,就此而來: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平定天下的他回到了自己的起點,心中卻依然爲大漢的未來感到了深深地擔憂:自己死後,又有誰能守護天下呢?!

《大風歌》的最後一句話是劉邦多年來的心聲。劉邦的一生是忙碌的,自他戰勝項羽建立大漢帝國之後,並沒有享過幾天清福。

筆者梳理了《資治通鑑》中各地諸侯、部將反叛的時間:

高祖元年二月,臨江王共驩叛漢。高祖元年十月,燕王臧荼反,高祖自將擊之。高祖五年,項羽部將利幾反,高祖自將兵擊之。高祖六年十二月,有人揭發楚王韓信欲造反,高祖將韓信抓獲。高祖七年,韓王信造反,高祖自往擊之。高祖十年八月,趙國相國陳豨造反,高祖自東往擊之。高祖十一年夏,梁王彭越謀反,高祖自往擊之。同年秋,淮南王英布反,高祖自往擊之。

打敗項羽後的十多年裏,劉邦不是在平叛就在平叛的路上,而他手下已經沒有可堪大任的將領了。故此,“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成爲劉邦最急切的心聲。做皇帝之後還這麼忙,歷史上的這麼多帝王,恐怕找不到第二個了。

身體已經如此,縱使劉邦心中有太多想要完成的夙願,也已經無法完成。

很多人都說他屠戮功臣嗜殺成性,可仔細回想他的一生,劉邦真真是一個體恤士兵,有親和力,寬仁愛民的帝王。

是一個能夠和手下打成一片的領導。

《資治通鑑》記載:

漢五年,已並天下,諸侯共尊漢王爲皇帝於定陶,羣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高帝患之。

在劉邦成爲皇帝的宴會上,羣臣敢在宴會上舞刀弄槍,互相吹牛皮,爭搶功勞,不就側面證明了劉邦是一個好相處的人嗎?宴會上大臣們的失禮雖說讓劉邦很頭疼,但劉邦也沒有懲罰他們,而是安排叔孫通制定禮法,約束他們。

《資治通鑑》還記載:

上(劉邦)在雒陽南宮,從複道望見諸將往往相與坐沙中語(竊竊私語)。上曰:“此何語?”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

劉邦看到將士們竊竊私語,詢問張良後得知,這些將士們竟然在商議謀反的事。而劉邦得知後第一時間並不是將他們抓住斬殺,而是詢問張良他們謀反的原因,並且想辦法進行補救。

劉邦從來就不是一個弒殺之人,相反,他更是一個寬仁長者的形象。晚年甚至可用“淒涼”來概括,他臨終前的三個願望,沒有一個達成。

平定淮南王英布這場叛亂時,劉邦的身體已經快要不行了。他想讓太子劉盈代替自己去出征,可這個心願卻依然毀在了政治鬥爭之中。

根據《資治通鑑》記載,呂雉認爲劉盈已經是太子了,打敗英布後對他沒有任何的好處,如果打了敗仗,對於劉盈的地位更是會產生威脅。

因此,呂雉跑到劉邦面前哭鬧,堅持不讓劉盈出征。

而此事也將劉邦氣得夠嗆,罵道:“吾惟豎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

呂雉的擔心確實是正確的,可劉盈身爲人子,父親身體已經快不行了,竟然還不去做事爲其分憂,是合格的兒子嗎?恐怕在呂雉等人眼中,權力纔是最重要的!

或許是此事讓劉邦心生失望,平定英布叛亂歸來後,劉邦趁自己還有一口氣,就想要立他與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爲太子。

戚夫人是劉邦最寵愛的妃子。劉邦最喜歡她的歌舞,每當劉邦拖着疲憊的身軀回營後,就是戚夫人爲他撫平傷痛。呂雉雖然是劉邦的髮妻,可是兩人早早就因爲戰亂而分開,軍旅中陪伴劉邦最多的,就是戚夫人。

從個人情感而言,劉邦對戚夫人的愛,遠勝呂雉,立戚夫人之子劉如意爲太子,也在情理之中。

可身爲劉邦身爲帝王,卻沒有達成這個自私的願望,在衆臣反對之下,已經是帝王至尊的劉邦也只能妥協。看着心愛的戚夫人痛哭流涕時,劉邦也無奈的唱起了歌:

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柰(奈)何!

凡事都有因果,倘若呂雉讓劉盈代替劉邦出征,行軍途中收攏將士人心,建功立業後迴歸,他的太子之位豈不是更加穩固嗎?而呂雉只爲權力而不顧劉邦重傷之,拒絕劉盈出征導致劉邦身體被累垮,於公於私,劉邦改立太子都合情合理!

可即便是這樣一個願望,劉邦也未能達成,於公元前195年6月1日崩於長樂宮。

劉邦彌留之際,給劉盈寫了一封信——《手敕太子書》。

這封信不是一個帝王給繼承者寫的,更像是一個父親給兒子寫的家書。信中,劉邦教劉盈爲人處世,如何成爲一個好皇帝,要讀書、要用賢、要治理好天下。而結尾之處,劉邦還心心念着他寵愛的戚夫人母子:

“吾得疾遂困,以如意母子相累(擔心),其餘諸兒皆自足立,哀此兒猶小也。”

呂雉母子,地位已經穩固無比了,而劉邦最擔心的就是戚夫人母子。因此,在這封家書中,劉邦還擔心他們母子二人,因此希望劉盈能夠對其進行照顧。

可同樣是這麼一個簡單無比的願望,依舊沒能如願。

劉邦死後不久,劉如意被呂雉毒死,戚夫人也被做成了人彘,悽慘無比。

讀《資治通鑑》的時候,有關劉邦的部分我讀了很多遍,每讀第一次都有不一樣的感悟。第一次讀的時候我覺得劉邦也只是運氣好最終奪得天下,可再仔細品味之後,卻發現了劉邦不一樣的智慧以及對人性的把控能力強到何種程度。

之後再讀,又能感受到劉邦人生的豪邁以及淒涼。

劉邦能成就一代開國帝王絕非偶然,他的身上有太多太多值得我們學習研究的地方,越瞭解劉邦,就越能感受到他的強大,而劉邦強大之下,也隱藏着深深地心疼。

想必,這就是歷史的魅力吧。

很多人問我:想要了解歷史,應該先從哪一個史書入手。我會不假思索的推薦他讀《資治通鑑》。因爲在所有史書中,《資治通鑑》幾乎是一本,能夠讓人各方面素質都全面提升的書,看完等於多活了1300年。

在這本書史書中,重點介紹了劉邦、張良、蕭何等君臣之間的權術之道,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筆者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爲《資治通鑑》原本就是一本帝王教科書,教得全是權謀。只要學好了《資治通鑑》裏的權謀,無論是爲人處世,還是學習工作,都能遊刃有餘。

由此可見,司馬光的《資治通鑑》確實是一本相當厲害的書,越讀越有韻味,越讀你的腦子就越清醒。

但是對於普通大衆來說,閱讀文言文還是比較喫力的。因此,筆者向大家推薦一套白話版本的《資治通鑑》。

這套書是由全國百名大學教授、學者,歷時3年,合譯而成,並且經過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商務印書館等權威機構進行校勘。

因此這套書絕不是現在市面上,那些粗製濫造、攜帶私貨的資治通鑑。而是尊重原文,逐字逐譯,不多增一個字,以求貼近、還原《資治通鑑》本義。不以“現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葉。而且是全本。

這套書的封面製作也非常考究,送領導,送朋友都非常有面兒。

作爲歷史愛好者,入手這一套非常划算,這套書現在在做活動,一套6大本,原價1580元,現在百度讀者只要168元,可以說是很超值了。

對於這本書,只要能夠讀一遍,就能有巨大的收穫。因此筆者建議大家,趕緊買這套書,多讀幾遍,長長見識,學學權謀。相信讀完這本書,你將比別人多走1300多年的人生路。

喜歡的朋友可以點下面的鏈接購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