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人生是一場修行,那麼“修心”則是必修課。

爲人有這四顆心,人生更美好,更能行穩致遠。

1

有恆心,一切皆有可能。

持之以恆,方得始終。

曾國藩有言:人貴在有恆心。

曾國藩,絕非天資聰穎之人,智力甚至可以說是中下水平。但爲何唯獨他能成爲“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爲師爲將爲相一完人”呢?

曾國藩在給弟弟的信裏面曾經說他“每日楷書寫日記,每日讀史十頁,每日記《茶餘偶談》一則,此三事未嘗一日間斷。”

曾國藩每天做好三件事的背後,是持之以恆。

曾國藩關於堅持的事例,並不只有“做好三件事”,而是貫穿在他整個人生歷程的方方面面,紮實地反映着他的人生態度。比如,曾國藩在軍中要求自己早起,不論是什麼樣的天氣,不論是什麼樣的環境,他一定會“聞雞起舞”,練兵督訓,辦理各項事務。

莎士比亞也說:“凡事皆需盡力而爲,半途而廢者永無成就。”

李時珍放棄仕途堅持醫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積累經驗,花了近30年,終於完成《本草綱目》。

達爾文毫不吝嗇的稱讚這本著作是“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從來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書聖”王羲之也不例外。

王羲之每天練完字就在池水裏洗筆,用了無數瓶墨水,寫爛無數支筆頭,久而久之,池水盡墨,人稱“墨池”,他也練出了“入木三分”的筆力。

欲速而不達,成功源於堅持。

有恆,才造就了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的壯舉,也纔有了世界文學史上不朽的名著《紅樓夢》。

世間萬物持之以恆,時間會給予最應有的回報。

春秋戰國,是人才輩出的時期,除了諸子百家外,各行各業都有衆多佼佼者。

這一時期,被稱爲木匠始祖的魯班,創造了木匠領域的輝煌。

他可謂是土木建築的鼻祖,一生創造無數,《事物紺珠》《物原》中記載: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都是他創造的。

魯班出身於一個世代工匠的家族——公輸族。

雖說他的父親是遠近聞名的工匠好手,但家庭狀況並不富裕,可以稱得上是貧困之境。

爲此,年幼的魯班常常要跟隨着父親去參加營造工程的勞動,一方面用以補貼家用,另一方面則是學習父親的經驗。

許是天賦使然,六七歲就能勒弓射箭,八九歲就能把圓木砍成方木,等到十幾歲時他便習得了父親的技藝,甚至還自己造出了些新東西。

祖輩們的技藝已經沒什麼好傳授給他的了,於是魯班便啓程前去終南山拜師,也就是著名的傳說——魯班學藝。

魯班打馬上路,揚鞭五十里,落鞭百里遙,三千里過後,迎面而來一座萬丈高山。

山道彎彎,坡陡路險,一陣山歌傳來,出現了一位白髮蒼蒼的樵夫,魯班上前深施一禮問道:“老大爺,此去終南山還有多少路程?”

老樵夫一捋銀鬚答道:“直去六千里,彎走一萬八,要尋便道去,須把此山爬”,緊接着他又說了一句“一年半載爬到半山腰又半途而廢的人多了”。

雖說這個傳說的神話色彩居多,但也在告知世人:

有恆心者方成事,只有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到達彼岸。

萬事貴有恆,能做出一番成就的人做事絕不半途而廢,哪怕明知前方道路險阻,仍不畏艱險,一路向前。

此後,魯班歷經百轉千折,在山上度過了無數個日夜,最終拜師成功。

拜師之後的魯班,跟隨師傅勤學苦練,不過三載便得到了真傳。

學藝歸來後,他的技藝愈發精湛,獲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評,可謂是聲名遠播。

成事往往不在於力量的大小,而在於能堅持多久,當選定了方向,就義不容辭地堅持下去。

無論工作還是生活,擁有一顆恆心,纔有成功的無限可能。

2

有善心,福氣自來。

人最基本的美德是善良。善良就是善心和善行,善良就是正能量,它的傳播對人們和社會有着積極、有益的影響。

一個人不經意的善行,或許就幫助了他人。今天在自己心裏種下善良的種子,明天就會開出善良的花朵;明天別人心裏也種下善良的種子,後天善良的花兒就會競相開放;如果人人心裏都種下善良的種子,善良的花兒就會滿園芬芳。

不管何時何地,無論你做何事,只要堅守住你的善良,好運就會不期而遇。當善心和善行暫時不能被人理解甚至誤會時,不要着急,不要糾結,不要抱怨,人在做,天在看,只管做好你自己。

什麼時候都不要忘記,積德行善是好人,懷揣善心人人尊。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撿破爛的老人,不時向熱氣騰騰的小喫店內張望,顯然是餓了。

一個年輕人,帶着女兒準備要喫麪條。

年輕人隨意往外看了一下,準備動筷子的他叫服務員拿來一隻大碗,挑出了大半碗麪條。

喫着麪條的女兒不解地問:爸爸,你不是說自己要喫完一大碗的嗎?

年輕人微微一笑說:爸爸今天胃口不好。

餐畢,父女倆離去,那大半碗麪條卻留了下來,遲遲沒有人來收。

老人勾着頭進店,落座,拿筷端碗,風捲殘雲般喫掉了那碗麪條,然後用手抹抹嘴巴,笑着走了。

這期間,老闆埋頭算賬,食客低頭用餐。

服務員靜靜地收拾碗筷,好像老人根本沒有進來過。

有個新來的夥計忍不住想追出去,被老闆使眼色攔住了。

老闆低聲說:這樣他會很沒自尊,以後就不會來了。明早,你就坐那個位置,給你煮雙倍的麪條。

真正善良的人,哪怕是對於身份卑微的弱者,也能做到足夠的尊重,這纔是對他人最大的善心和善行。

一個有善心的人,運氣永遠不會差。

正所謂,“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也許善舉只是一點耐心,一個擁抱,一抹微笑,一句關懷,一把及時伸出的援手......

而這,將會成爲照亮他人心房的燦爛陽光。

善良是一盞明燈,你不知道它在什麼時候照亮別人的路,也照亮了自己的前程。

著名作曲家聶耳,曾經在火車站遇到一個貧苦無依的小女孩。

她每天只能靠着賣報紙得到微薄的收入,沉重的生活使她身軀瘦弱,卻還常常喫不上飯。

那天,擁擠的人羣將她擠倒在地,報紙散落一地,其中不少還被踩了幾腳。

聶耳看見了,立即將所有報紙買了下來,後來還爲女孩寫了一首歌。

這便是後來聞名世界的《賣報歌》。

聶耳的侄女在回憶自己的音樂生涯時,曾這樣深情地懷念叔叔:

“他將真誠、善良、對苦難的同情和慈悲都譜寫成了樂曲,深深影響着後來的人。”

善良是美好心靈的表現形式,在周圍陷入黑暗的時候,自己仍是一道光。

有人說,“靈魂是能互相影響的。”

行善之人,總有善緣。你若心存善念,就會引來心存善念之人。

一個善良的靈魂,總在不經意間,散發芬芳。

別怕善良受委屈,別怕善良被人欺。

種下一段善因,收穫的也會是一個善果。

人在做,天在看,你的善良兜兜轉轉終有一天會回到你的身上。

3

有平常心,人生更美好。

王小波曾說過:“人生在世,會遇到一些好事,還會遇上些壞事,好事承擔得起,壞事也承受得住,就這樣坦蕩蕩做個尋常人也不壞。”

生活沒有一帆風順,總是有起有落,鮮花與泥沙俱下。

無論境遇如何,始終保持一份平常心,纔是真正的聰明人。

遇到幸事,不得意忘形,才承受得住命運的饋贈;

碰見壞事,不輕言放棄,方走得出生活的困境。

世事無常,人生多變,一個人只有好事承得住,壞事挺得住,事事以一顆平常心看待,才能活得通透。

小和尚問師父:“師父,爲什麼我越想要的東西越是得不到呢?”

師父答:“大概是因爲太在乎吧,因爲在乎所以難免左支右絀、進退失據,反而得不到。”

“那我該怎麼做呢?”小和尚不解。

師父笑了笑:“以平常心視之,該是你的總會是你的,跑也跑不掉。”

其實,每天的日子是一樣的,但日子裏的故事是變化的,人生最寶貴的,就是有一顆平常心,不爲世間五色所惑,不被人生百味所迷。

那什麼纔是平常心呢?

莊子言:“得而不喜,失而不憂。”

王陽明說:“得財不喜是平常心;失利不憂是平常心;享譽不驕是平常心;受謗不惱是平常心。”

人這一生,都會經歷成敗,順境與逆流都是命運的安排,沒人知道,生活的拐角處是鮮花還是荊棘,是坦途還是深谷。

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掌控好自己的心態,以一顆平常心來面對一切。

許多事情的成敗都取決於心態。一碗水端得穩不穩,不是看你力量大不大,而是看你的心平不平。

1965年,棋手林海峯獲得了日本圍棋名人的挑戰權,挑戰傳奇大師坂田榮男。

林海峯在賽前對記者說,希望能先勝一局,可增加一點安全感。但事與願違,兩人即使實力相差無幾,林海峯卻一直無法贏下來,最後輸掉第一局。

林海峯焦灼又沮喪,“名人”寶座對於他好像近在眼前,然而卻又遠在天邊,他失去自信,於是找老師吳清源請教。

吳清源微笑着送給他三個字:"平常心"。

吳老師勸慰道:“你今天不過二十二三歲年紀,就有了這樣的成就,老天對你已經很厚很厚了,你還急什麼呢?

今天失敗一次,只要懂得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明天便多一分取勝把握,何必怕失敗呢?

希望你不要患得患失,保持平常心情。”

林海峯聽了老師的話,放下雜念,最終以四比二的成績贏了比賽,成爲當時棋壇最年輕的棋士。

人這一生,名利得失,其實都只是雲煙過眼,太過執着在意,只會亂了心境,變得脆弱。

不如放下浮躁憂懼,少一些得失心,少一些勝負心,平常心做人,進取心做事,認認真真地做好能所能及的每一件事。

學會以平常心看世事,不驕不餒,不疾不徐,步履從容。

有一個故事:有一位禪師有三個弟子,有一天,師父問三人: “門前有兩棵樹,榮一棵,枯一棵,你們說是枯的好、還是榮的好”?大徒弟說: “榮的好”。二徒弟說: “枯的好”。三徒弟說:“枯也由它,榮也由它”。

我想無論你選擇前兩者中的哪一種,得失心都很重,當然也會喜憂摻雜。而若學第三個人,枯也由它,榮也由它,則無論世事如何變化, 皆可泰然處之。

只有懷着一顆平常心、抱着一種平常態,纔是人活在世間的至高境界。

4

有靜心,才能行穩致遠。

諸葛亮的《誡子書》記載: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

意思就是說,德才兼備人的品行,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

看清自己,需要靜心;好的人生,需要靜養。

靜,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力量。

有一個木匠,在自己家的院子裏幹活。

工作的時候,他的手錶錶帶突然斷了,因爲地上堆滿了刨花和鋸末,手錶淹沒在都是刨花的地上。

木匠立即慌張了,因爲手錶對他而言,是十分貴重的物品。

他趕緊停下手中的工作,一邊抱怨自己倒黴,一邊着急地尋找自己心愛的手錶。

可是地上的刨花太多了,怎麼都找不到。

天色逐漸變暗,他的幾個徒弟也趕過來打着燈幫他一起找,可是他們找來找去,依然一無所獲。

工匠看大家剛乾完活都累了,便說道算了,不找了,等明天白天再找。

隨後大家便散了,去喫飯休息。

等他們都去喫飯了,木匠的兒子自己在院子裏玩耍,一下子就找到了手錶。

木匠高興又驚奇問道:“我們這麼多人,打着燈都找不到,你是這麼找到的?”

他的兒子說:“你們都走了,周圍很寧靜,我安靜地坐在地上,便聽到手錶嘀嗒、嘀嗒、嘀嗒的聲音,順着聲音,就找到手錶了。”

遇到讓人心煩的事情,不滿的時候,唯有靜下心來,才能更好思考,更快解決問題。

人生在世,總會遇到很多意料之外的狀況,這時心中若是被打亂節奏,不能靜下心來處理,結果可能就會越來越亂。

靜下心來,纔可以沉澱浮躁,纔不會衝動。

心煩意亂的時候,不妨讓自己靜下來,多聽聽自己的內心,認真觀察身邊的點點滴滴。

心靜則清,心清則明,靜下來,或許一切就會豁然開朗了。

清朝三代帝師翁同龢說過: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每臨大事,唯有心靜,方能從容。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

有一次,大人們都出門了,司馬光和小夥伴們在後院裏玩耍,捉迷藏。

院子裏有一口大水缸,缸裏面裝滿了水。

有一個調皮的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整個人掉到缸裏面去。

一見出了事,孩子們都嚇傻了,慌亂地在水缸周圍繞開繞去,依然想不出什麼辦法。

於是紛紛邊哭邊喊,跑去找大人求救。

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看到此情景,司馬光提醒自己要保持冷靜。

他靜下心來,急中生智,趕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

水缸被砸破了,缸裏的水噴出來,裏面被淹在水裏的小孩終於得救了。

幸虧在危難之時,司馬光沒有像別的孩子那般,被嚇得慌亂陣腳,而能夠讓自己靜下心來,沉着應對,纔沒有釀成大禍。

遇到越是緊急的情況,越是要心靜如水,沉着應對。

正如有句話說的:“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

寧靜才能致遠,平心才能靜氣,靜氣才能幹事,幹事才能成事。

唯有放慢節奏,靜下心來,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陶淵明是東晉大將陶侃之孫,他也曾想繼承祖父遺志蕩平天下。

他做過江州祭酒,鎮軍參軍。

可惜時不我與,老天沒有實現他的志向。

直到他做彭澤縣令,再也忍受不了官場上的奴顏婢膝。

在任八十天,便辭官歸隱。

當他靜下心來,才懂得人生不只有達則兼濟天下一條路,窮則獨善其身,也不失爲一種選擇。

歷史從不缺能征善戰的將領,但文壇永遠需這位“田園詩”的祖師。

有一種修行,叫:“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

人在靜中,心在定中,智慧才能熄滅煩惱。

有一種境界,叫:“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淡泊於心,寧靜處世,人生才能行穩致遠。

一個人唯有不斷修煉心境,才能成爲更好的自己,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