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學者和學生們參觀展品,聆聽講解。張野攝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5月5日訊(記者 張野)五月的瓊海,綠意繽紛,春風撩人。在這個五一假期,不少市民遊客選擇來到位於潭門鎮的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在這裏度過愜意的一天。

想要了解一個地方,博物館無疑是最“高效”的方法之一,南海博物館以海洋文化爲元素,充分展示了南海人文歷史、自然生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及海上絲綢之路。4月30日,《海南日記》——文學名家寫海南第一季活動瓊海站在南海博物館拉開序幕,著名作家葉兆言、徐則臣和著名學者劉大先在此深入瞭解了海南海洋文明的歷史、南海沉船遺物以及海南黃花梨和沉香文化,上了一堂生動的“海南歷史課”。

作家學者和學生們學習黃花梨和沉香知識。張野 攝

落戶在千年漁港潭門鎮的南海博物館是國內少有的以海洋文明爲主的博物館,“絲路逐浪,南海之舟”,初遇博物館,其揚帆起航的船支造型便夾帶着濃濃的海洋氣息造型撲面而來,大爲震撼的同時也讓葉兆言、徐則臣和劉大先三人對此次的參觀充滿期待。

館內設有陳列展覽7個 ,三位文學名家此行主要參觀了1、2號展廳的“南海人文歷史陳列”,3號展廳的“八百年守候——西沙華光礁1號沉船特展”以及4月13日剛剛開展的兩個臨時展覽——“南方有佳木——海南黃花梨沉香體驗展”和“故宮·故鄉·故事——故宮博物院藏黃花梨沉香文物展”。

“南海‘更路簿’是中國漁民世世代代在南海生產生活的歷史縮影,是維護中國南海主權和海洋權益方面的重要史料價值。”在1、2號展廳,在講解員的帶領下,葉兆言、徐則臣和劉大先認真觀看,仔細聆聽,積極提問,試圖與每一件展品都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

學生們體驗榫卯結構器物組裝。張野 攝

劉大先認爲,近代中國海洋文化基本上在被西方國家“敘述”,“南海人文歷史陳列”所展出的內容詳細梳理了從漢代到當下的各種典籍記載與實物遺存,構建了關於南海區域的中國敘述。

“西沙華光礁1號沉船特展”內展出了沉船內上萬件器具,數量之多,類型之豐富,讓三位文學名家大爲驚歎,在此展廳參觀一週後,三位名家對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帆檣鱗集、梯航萬國的恢弘曆史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作家學者和學生們體驗榫卯結構器物組裝。張野 攝

在參觀“南方有佳木——海南黃花梨沉香體驗展”和“故宮·故鄉·故事——故宮博物院藏黃花梨沉香文物展”時,葉兆言、徐則臣和劉大先三人不約而同地被海南黃花梨和沉香文化的魅力所吸引,不僅通過看和聽增加了對花梨、沉香的認識,還親自體驗了一把榫卯結構的花梨木凳的組裝過程,寓教於樂,回味無窮。

“這是我第二次來,相比於第一次,這一次的參觀給我的感觸更深刻。”徐則臣說,“尤其是海上絲綢之路這部分,可以看到海南從古至今海洋文明及航運實力的發展,也能看到以海南爲紐帶,中國和世界的交流非常廣闊且富有成效,在今天的全球化時代,這樣的歷史需要我們重新發掘認識,這種探索和對外的精神也需要我們繼續發揚光大。”

除了三位文學名家,還有來自瓊海兩所學校的七名學生也一同參加了當天的觀展,對於他們來說,此行的收穫更爲豐富,“之前來過,但是因爲這次有講解員的詳細講解,讓我對很多展品有了更全面、更深刻得認識,更難的是有這樣一個機會和三位文學名家交流,我會把今天的所學和同學們一起分享。”來自瓊海二中的潘紫霏說。版權聲明:

版權聲明: 以上內容由原創生產,未經書面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對上述內容的任何部分進行使用、複製、修改、抄錄、傳播或與其它產品捆綁使用、銷售。如需轉載,請與南海網聯繫授權,凡侵犯本公司版權等知識產權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責任編輯:吉訓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