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向前進”唱響大江南北,影響着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首演於1964年,創作者對西方芭蕾語彙進行了全面改造,不僅大量吸收了中國武術的多種元素,而且吸收了許多中國南方,特別是海南地區民間舞的風格與動作,被法國《百科全書》評價爲“最具中國民族風格的芭蕾舞劇”。近60年來,從鄉村露天舞臺到世界藝術殿堂,《紅色娘子軍》已成功在國內外演出4000餘場,抒寫了中國芭蕾舞史上的一段傳奇。

6月25日至27日,經典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將作爲“紅色靜安,百年經典”主題演出在美琪大戲院上演。日前,中央芭蕾舞團團長、藝術總監馮英,以及首席主演馬曉東、領舞演員李潔到訪上海,講述了《紅色娘子軍》背後的故事。

紅色經典| 世界性和時代性

對於馮英而言,1992年5月23日是一個特殊的日子——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在停演17年以後,在這一天重新和觀衆見面。

《紅色娘子軍》用中國人的敘事方式,講中國人熟悉的故事,從而引起共鳴。一代又一代“中芭人”,完成了《紅色娘子軍》的“接”與“傳”。馮英塑造的第三代“吳瓊花”,用細膩的情感和成熟的技巧,把角色跳得更鮮活。回憶起參與《紅色娘子軍》復排的經歷,馮英說:“1992年我‘接過’(這個作品)的時候,不可能像(上世紀)60年代那樣演。我要在角色塑造上有血有肉,在技術上也得有突破。”

當時代變了,中芭如何演繹好經典作品?馮英認爲,首先要在觀念上進行突破,把角色塑造成“人”,才能跳到“觀衆的心裏去”。中芭在舞臺上不斷實踐創新,“故事、情節沒有變化,但演繹的人產生了變化,由內而外的變化。”

“《紅色娘子軍》符合我們自己民族的情感。”馮英概括了這部經典“歷久彌新”的主因。“它不僅是藝術品,更傳遞着中國的精神氣質,表達了中國人的核心價值。”她認爲,劇中的精神狀態始終激勵着新一代青年,朝着更遠大的目標“向前進”。

在馮英看來,“這部劇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走過半個世紀的《紅色娘子軍》曾登上林肯藝術中心的舞臺,演出座無虛席。中芭在澳大利亞演出時,當地媒體曾評價:《紅色娘子軍》的價值,不亞於當年彼季帕、福金、瑪莎·葛蘭姆等人對芭蕾革新的創造。

傳播推廣 | 高雅藝術的大衆性

作爲中央芭蕾舞團團長,馮英一直以讓芭蕾在中國“播種、發芽、開花、結果”爲己任。目前,中芭已經創作和積累了200餘部享譽中外的舞蹈作品。

在上海美琪大戲院發起的“演·緣”藝術名家分享會上,馮英講述了原創作品《鶴魂》(2015年首演)和《敦煌》(2017年首演)的創作經歷。前者以女孩徐秀娟捨身救鶴的真實故事改編,後者以國人熟悉的“敦煌”爲創作靈感,傳遞敦煌人的堅守精神。她強調:“我們創作的作品是要讓觀衆有共鳴的,是能讓大家感興趣的。”

“每年,我們都會有十二、三部作品上演。”馮英說,中芭堅持下基層,將芭蕾藝術的魅力送到全國各地。2010年起,中央芭蕾舞團打造了“芭蕾創意工作坊”公益品牌項目。今年4月29日“世界舞蹈日”,中芭以“初心·出新”爲主題,在北京天橋劇場呈現了7部獨具匠心的作品。

今年是上海美琪大戲院成立八十週年。據悉,除了《紅色娘子軍》之外,中央芭蕾舞團10月還將帶來《珠寶》《堂吉訶德》等大戲。

作者:宣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