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女不嫁黃山店

十年就有九年旱

喫水貴如油

買賣東西真發愁

這段民謠說的是北京市房山縣(現房山區)黃山店幾十年前的真實情況。黃山店景色秀美,但因地處羣峯環抱的山溝中,山峯重疊,溝谷交錯,山路曲折陡峭。行路艱難,牛馬車輛通行更難,這樣的交通阻礙了這裏與外界的商業往來,也給村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1956年,當26歲的王硯香來到黃山店村分銷社工作時,情況終於得到了改變。

視頻來源《百年曆程》

爲什麼選擇用揹簍,因爲山路狹窄崎嶇,有的地方還需要徒手攀爬,因此只能選擇用揹簍來裝載羣衆所需的商品,正如現在我們經常看到快遞小哥的快遞箱。

“揹簍商店”的商業模式

定時送貨——根據羣衆的需要和路途的遠近,設定相應的送貨時間,有的山村一週送兩次,有的一週或兩週送一次。自1958年始,供銷店職工一年四季,按照4條路線,無論颳風下雨,每週送貨三四次。

設立要貨箱——社員需要什麼就寫個條子放進去,在送貨前一天由生產隊的會計用電話告訴分銷店。

品類齊全——大到上百斤重的水缸,小到幾分錢的繡花針,只要是羣衆需要的,他們一定滿足需求。

靈活銷售——在不損壞商品完整性的條件下,採取了拆、數、裁的銷售方法。成盒成包的商品可以拆零的就拆零供給,論斤論兩的商品也可以按個數供應。比如鞋眼,一分錢買兩個;整張的紙裁成小張供應。

附加服務——揹簍裏裝了相關的理髮工具,在爲社員送貨的同時,還可以爲社員提供理髮服務。

“揹簍商店使地頭變商店”,“炕頭變櫃檯”。王硯香和他的同事們滿足羣衆需求、持之以恆爲人民服務的精神得到了百姓的高度認可,1965年,北京電影製片廠以他們的先進事蹟爲素材,拍攝了電影故事片《紅色揹簍》。王硯香的名字以及分銷店的揹簍精神也由此而風靡全國。

一個人的肩膀能扛起最重的是一片心,時代更迭,青山依舊,也許路不再陡峭,也許當年所需已無用處,但大到國家、小到家庭,誰都需要一雙扛得起責任的肩膀。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百年曆程》北京市房山區-黃山店村-揹簍。

北京衛視、新聞頻道 播出時間:

北京您早 7:00-9:00

特別關注 12:00-13:00

北京新聞 18:30-19:0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