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請居民來當“小區美化師”,親手打造綠地花園;引導居民做志願者,種植瓜果送給小區裏的老人……在近日舉行的浦東“青社沙龍”系列活動第五期主題研討會上,居民區書記、業委會青年委員、青年社會組織達人、專家學者等社區青年人才,圍繞“綜合改造後綠化的長效管理問題”,爲社區綠化管理的自治模式提供了不少新思路。

張江鎮香楠路居民區是一個建於1992年的動遷房小區。2016年以前,小區綠地硬化、毀綠種菜、綠化帶內亂堆物等情況隨處可見。藉助“五違四必補好短板”工作,小區髒亂差等問題得到了集中整治,小區的綠化環境變得井然有序。

老舊小區的環境改造“三分在建、七分在管”,只有建管並重,才能真正惠及民生。“我們也一直在探索如何對整改後的綠化區域進行長效管理。”居民區黨總支副書記奚曉君介紹說,他們多次組織黨員、樓組長、居民代表及志願者召開會議,聽取居民骨幹的意見,設立了“潤香園——香楠路家園守護隊”自治項目;結合三年“美麗家園”創建工作,發起了面向居民的綠地認領活動、“小手牽大手”愛綠護綠活動、週四“清潔家園”等活動,希望對小區內的綠化環境能夠發揮長效、有效的管理作用。在這些活動的基礎上,居民區也發掘和動員居民中園林、花卉的愛好者和熱心人士,組建了專門的綠化志願者隊伍,配合開展宣傳、護綠、養護等工作,促進良性循環,形成示範效應。

當然,奚曉君也坦言,老舊小區的物業費低、物業管理水平不高,一直靠居民區黨總支推動,並不是特別好的長久之計。因此,如何激勵志願者、如何提高認領者的技能水平、如何爭取廣大居民的支持等也需要破題。

和香楠路居民區一樣,位於張江集鎮西北角的丹桂路居民區也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動遷房小區。多年以來,小區內擅自違章搭建、破牆開店、毀綠種菜等問題一直比較突出,居民羣衆的意見也很大。2016年底,隨着小區違建整治和綜合治理工程,毀綠等亂象得到了徹底整治,3箇中心綠地經過重新設計施工後閃亮登場。

“接下來,小區長效管理成了最關鍵的考驗。”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陳軍分享了富有丹桂特色的治理路徑,即“4個一”:制定一套標準,孵化一個項目,培育一批骨幹,打造一批品牌。其中,居民區學習、借鑑其他地方的綠化認領方式,啓動了“小區美化師”項目的孵化,讓居民們積極參與到小區綠化的管理中來,首批居民認領了18塊綠地,進行個性化栽種,形成了一塊塊漂亮的“小花園”,讓小區綠化更加豐富。

“在認領種植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些居民不太瞭解綠化的習性,僅憑個人喜好盲目栽種,到了夏季,綠化就會枯死。有的苗木栽種後,出現不開花或長勢很弱的情況。”陳軍說,有些志願者因此打起了退堂鼓。對此,居民區在居民中發掘和動員園林、花卉愛好者和熱心人士,每月舉辦綠化種植養護講座,手把手地指導綠化志願者。目前,小區還探索“植物醫院計劃”,針對居民因缺乏養護知識而丟棄綠植的現象,提供“修護醫治”幫助,進一步裝扮小區的綠化面貌。

東明路街道杉林新月第一居民區的綠化也經歷了一番變遷。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忻文平介紹說,過去,這裏雜草叢生,居委會多次清除,但又反覆回潮。

怎麼來徹底解決這個頑症?在街道的支持下,居民區將改造列爲實事工程,打造“心怡樂園”。他們平整了土地、剷除了莊稼、安置了兒童娛樂設施、並挖了沙坑,劃定了種植區域等。接下來,又召集綠化愛好者和喜歡在此地種植的居民來做志願者。因爲終於可以名正言順地種植了,大家的積極性都特別高,在樂園裏種下辣椒、茄子、番茄、紫蘇、薄荷、觀音草、魚腥草、杜鵑、向日葵、土豆、黃瓜等植物,還插上植物名牌進行科普。等瓜果和可食用的綠植成熟了,志願者採摘下來,分享給居民區的老人,在幫助他人的同時,也釋放自己愛勞動的能量。

更有意義的是,居民區組織開展親子活動,讓家長帶着還孩子來認領植物,這樣不僅培養了孩子愛綠護綠的意識,也給他們提供了閒暇的空間,更能解決一部分資金問題,體現居民自治的理念。

主題研討會上,老舊小區綠化治理的優秀案例爲基層社區治理提供了參考。與會嘉賓表示,“青社沙龍”切切實實爲社區排憂解難,在一個個鮮活的案例中,社區難題有了更多元的思考方式與解決路徑。

文字:黃靜

編輯:朱勝霞

來源:東方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