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建築雙年展訪談計劃

“北京需要什麼樣的雙年展”

北京城市建築雙年展訪談計劃由北京城市建築雙年展組委會發起,邀請國內外30餘位知名的城市、建築及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城市、建築、北京、未來等關鍵詞進行訪談,記錄其對當下重要議題的思考,倡議和展望北京城市建築雙年展的責任和未來。

第二十六期 | 裏卡多·波菲

裏卡多·波菲(RicardoBofill),西班牙建築師,RBTA建築工作室董事長。美國建築師協會榮譽會員,法國梅斯大學榮譽博士,法國文化部藝術與文學官員,加泰羅尼亞國際建築獎評委。波菲享有“建築鬼才”之譽,作品遍佈全球,風格多元、因地制宜,著名遊戲“紀念碑谷”的建築原型即來源於其早期的經典作品。

以下爲訪談原文

01

建築如何在複雜中尋求平衡?

建築可以從多個視角去觀察,通常來說,建築師作爲一種職業,我對其承載的創造力最爲感興趣。換句話說,建築師通過創造力去實施不同的項目,每次都得表達出不同的想法。建築確實是交織在其他學科之間運作的,比如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以及法學。建築師需要通過在理解一個國家的政治、社會、經濟和文化的前提下給出一個解決方案。

我每次都在嘗試給出一個不同的方案,一個與當地特徵相符合的方案。我不是那種會把一個在倫敦做的項目給你搬到北京的建築師。當我去北京的時候,我會嘗試去理解當地的運行系統,在理解當地系統的前提下,我再去提出創造性的方案來解決此係統中尚未解決的問題。換句話說,我會深入到這個系統的內部。我每次都會嘗試因時因地把建築作爲一個綜合議題進行實踐。除此之外,我還有一個個人的策略,試着在做過的每一個項目之間形成一種理念和預期上的聯繫,以此做出一個理想城市。

02

科技/藝術/或其他是建築的未來嗎?

我總是相信認知是高於科技的,我不會從科技的角度去看建築,因爲建築是爲創造居住空間,創造停留空間,創造共存空間,創造相互聯繫或是其他用途的空間而服務的。而科技並不會創造這些空間,但我相信科技是一個很重要的爲創造力而服務的工具。

這裏還有一個文化因素使得中國的發展受挫。因爲一些傳統的問題受挫,他們知道這很難解決,但是他們喜歡這樣。我認爲這是缺乏個人主義,就是說人們在一個運行良好的系統內部,這個系統有很多優點,這個系統有生產的能力,這個系統讓中國有成爲世界龍頭的能力。但是個人能創造未來的能力在這裏是欠缺的,因爲在這個系統內,設計的完全自由是不被允許的。

03

建築學的邊界在哪裏?

從藝術的角度來講,建築是構築空間的藝術,是一個曾經歷史上最重要的,但如今正在凋零的造型藝術,這是一個需要被找回的角色。在歷史上的某些時刻,特別是充滿變化的時刻,建築總是領先於其所處的社會。比如說,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師和畫家們是超前於他們所處的時代的,他們創造了超前於他們時代特質的作品。

但如今與之相反的事情正在發生,社會、政治、經濟的進步與發展先行於建築,建築是滯後的,建築這份爲未來提出方案的能力在消失,對我而言這是很遺憾的事情。因爲這個職業的功能之一是在歲月中進行設計,這樣的工作是爲下一個300年而做的,設計需要能夠預見未來,設計需要擁有未來的主體,而現實情況是,這樣的事情並沒有在發生。

04

北京是一座什麼樣的城市?

北京作爲中國的首都,存在的政治作用遠大於其經濟作用。因此,既想讓人才留在北京,同時中國又在發展國家口岸和國家新城,在這樣的前提下對北京形成一個具有預見性的視角是極爲複雜的。這座城市很有趣,是一座充滿活力的城市,是一座如今有潛力的城市,也是一座嚴肅的城市。但是這裏也還缺乏很多使其轉變爲它想成爲的國際中心的東西。

如今這個世界正在進行着一輪政治變革,而中國在其中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北京作爲國家首都具有成爲世界中心的特質。

總的來說,我覺得北京知道如何去規劃,如何通過某種方式去建造,特別是在工程方面,也許這是強於建築設計的方面。但是我覺得它缺乏城市設計,缺乏城市質量,公共空間的質量,公共空間的價值十分欠缺。公共空間在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是作爲會晤的空間而存在的,我曾告訴他們北京沒有廣場,他們說“怎麼會,我們有天安門廣場”。我告訴他們,天安門廣場不是廣場,是一個巨大的空地,而不是一個會晤的空間,不是一個城市客廳,也不是一個市政廣場,這讓城市的休息室缺失了。北京還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來讓它成爲一個非常有趣的中心城市。

05

北京需要什麼樣的雙年展?

中國很希望將中國建築和西方建築進行融合。在所有的競賽當中都要求你進行一些對中西建築的概括——從英國建築,美國建築,德國建築或其他地方的建築如何到中國建築的一種形式主義上的概括,通過截取一些淺顯的元素來重複建造一些屋檐。我覺得我們應該更深入的進行研究,是什麼成就了西方建築?它來自哪裏?它的規則是什麼?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比例?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協調性?爲什麼會有這樣的造型?爲什麼會出現現代主義建築?

同樣的研究也應該同時對中國建築進行,要去研究中國的傳統建築。它是如何構成的?它爲什麼會這樣構成?你沒辦法簡單地在兩個月內對比中西建築,因爲在這之後有着更深層的內涵。在這些領域的研討和調研是欠缺的。中國的建築是怎樣形成的?中國建築的現代化進程有哪些可能性?這會是一個非常有趣但尚未完成的工作。

作者:BUAB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