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正值螃蟹成熟的季節,淮安市一商場昨日舉行別開生面的螃蟹賽跑活動,趣味十足,吸引了衆多孩子參加。 王昊 攝 (視覺江蘇網供圖)

這個中秋假期,是“雙減”政策落地後的首個小長假。“雙減”政策規定,校外培訓機構不得佔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這個假期,孩子們都去哪兒了?是在家“躺平”,去戶外親子游,還是奔赴非學科類培訓班?

中秋前夕,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已經開始陸續復課。9月19日,在南京市雨花臺區虹悅城附近的某培訓機構,家長鄧倫剛剛送孩子來參加繪畫課程。“以前的小長假,時間很緊張。這個中秋假期,除了帶孩子在周邊轉轉,就是來參加藝術培訓班,培養培養興趣。”

這家培訓機構的入口登記處擺放了口罩、消毒液、體溫槍等防疫用品。機構負責人表示,線下培訓課程已正式恢復,將根據實際情況採取相應措施,確保復課後師生們的安全。“我們是分批恢復,先恢復了0至3歲的孩子托育,中秋節恢復了藝術課程,到下個星期會陸續恢復其他課程。”

在南京市玄武區後宰門地區的一家體育類培訓機構裏,一位負責人表示,他們復課材料已準備了60多頁。目前招生工作已全面展開,課程安排方面也作了一些調整,“南京的學校都已啓動了週一到週五的校內課後服務,我們就把課程安排在週末和節假日,這樣不影響孩子的正常學習,也能保證體育鍛煉。跆拳道課程,我們就會安排在中秋後正式復課。”

在這個假期,有不少孩子在家長的陪同下參加了各類文化、體育和科技活動。9月20日,家長張麗就帶着四年級的兒子來到南京市鼓樓區袁枚廣場“梧桐語”小型城市客廳,參加一場中秋節製作月餅的活動。“主持人向孩子們介紹了中秋的由來、傳統飲食文化和月餅的發展歷史,爲孩子們上了一節生動的傳統文化體驗課。”張麗說,“其實學習不光是上課,親子活動、同伴交流,有經歷有體驗,也是一種學習。”

“雙減”政策落地後,孩子們參加公益活動的需求更大了。南京市建委建設二處處長董文量介紹說,在中秋和國慶假期,南京多處“梧桐語”小型城市客廳都會推出弘揚傳統文化的公益活動。“今天上午是中秋做月餅的活動,下午有摺扇活動,通過這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孩子和家長更願意來城市會客廳。”

參觀和體驗各種科技項目,近距離感受科學魅力,也成了不少孩子和家長的首選。在南京科技館,中小學生們通過觀展、體驗等形式走進科學、瞭解科學。除了觀看科普影片,地震體驗區、基礎科學展區也是孩子們最喜歡體驗的部分。南京科技館負責人表示,受疫情影響,今年暑假來館人流並不大,而中秋小長假人氣明顯回升了。

位於南京市秦淮區夫子廟的中國科舉博物館,遊客主要來自南京本地及周邊地區。在千年科舉沿革展區,來自淮安的家長董姝帶着兒子,仔細瞭解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歷史發展脈絡,以及科舉考試製度。“帶着孩子前來感受千年科舉文化,有着不一樣的意義。我覺得各種博物館,是節假日、小長假‘遛娃’的好去處,不僅能開闊眼界,還能拓展孩子思維的深度。”

親子游帶來滿滿人氣。9月20日一早,南京江寧谷裏“網紅打卡點”松鼠咔咔樂園,迎來了大批親子家庭。依森林而建、具有探險趣味,且融入動物元素的這處景區,十分適合童趣遊玩。市民吳雷一家五口一早便驅車前來,他告訴記者,趁放假機會,陪孩子們來親近自然,“家長應該抽出更多時間陪伴孩子,把童年還給孩子,把教育還給生活。”

根據驢媽媽旅遊網發佈的《2021中秋小長假出遊盤點報告》,由於今年中秋是“雙減”政策實施後首個假期,不少家長選擇帶娃出遊,甚至三代同堂舉家出遊,親子家庭羣體成爲周邊遊主力。

當然也有一些家庭原來在輔導班裏“過節”,現在只能“家裏蹲”。網絡上也有不少人戲稱:“雙減”政策落地後的假期,一切都很OK,就是有點“費家長”。

那麼面對這麼大把看似有點奢侈的空餘時間,該如何利用?該如何更好地進行親子陪伴?南師附中新城小學南校區向學生們發出了倡議,鼓勵孩子們在假期中“和月亮合個影”“給家人做道菜”。校長葉微說,隨着“雙減”政策落地,學校不斷通過各種方式加強家校溝通,緩解家長的焦慮,“這個假期沒有書面作業,我們希望通過一系列活動培養孩子的實踐能力,增強親子互動交流。”

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殷飛表示,“雙減”政策的目的是讓學習迴歸學校,讓生活迴歸家庭。“比如很多家長認爲孩子的作文寫不好,是輔導班上少了,但實際上是因爲缺少了生活體驗和經驗,沒有了源頭之水。”

與此同時,家長應該和孩子一起積極規劃假期安排。“比如中秋假期應該體驗家庭團圓的情感和傳統文化的傳承,國慶假期應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等。根據不同節日的特點來規劃假期的安排,改變以往上輔導班的被動安排,變爲主動預設。”殷飛認爲,家長高質量的陪伴,可以讓孩子們在週末和節假日過得更加充實、更加精彩。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王 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