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女校長公開課,爭當培養時代新人的“大先生”】張亞紅:美育未來,“藝”樹人生

作者:楊華

在第三十七個教師節來臨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回信時強調,廣大教師要當好學生成長的引路人,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不斷作出新貢獻。

爲黨育人、爲國育才,教師擔當立德樹人鑄魂育人的根本任務。致力於基礎教育的中小學校長,作爲師者之師,是培養時代新人的教育工作者,也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學校管理者。教師節之際,聽聽女校長的心聲。

校長公開課:教學過程不僅是傳授音樂知識與技能,更要以音樂教學爲載體,讓美育真正與學科融合,潤物無聲地達到“以美育人”的目的。

張亞紅:北京市八一學校副校長,音樂特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全國中小學優秀德育工作者

在北京市八一學校門口,記者見到了副校長張亞紅,披肩捲髮與深紫色圍巾隨風而動,笑臉盈盈。從校門口到她的辦公室,一路學生“張校長好!”的聲音不斷,師生的熱情互動讓初秋的早晨格外美好。

文化自信,藝術教育顯擔當

在八一學校,音樂絕不是可有可無的輔課,金帆管樂團更是學校的金字招牌。在2012年第66屆全美音樂教育大會中心主會場,金帆管樂團與美國空軍管樂團等著名音樂團體同臺獻藝,成爲全美音樂大會自1964年舉辦以來,唯一獲邀進行專場演出的中國管樂團體,在中國管樂界具有里程碑意義。

“音樂教育不是簡單地教會學生唱幾首歌,聽幾首樂曲,而要透過音樂教育帶給學生們美的感受,提高他們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品質,引領學生思想,引導學生做人。”

北京八一學校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母校,在2016年第32個教師節來臨之際,總書記到母校看望慰問師生。張亞紅作爲教師代表,參加了總書記同北京市和八一學校教師學生代表的座談會,並在會上發言。總書記和大家分享當年上學時的故事,強調:“我們的教育改革要堅持文化自信,好經驗要堅持,不足的要補齊。”

牢記總書記囑託,張亞紅說:“我們特別注重將音樂教育深植於我國民族文化的根脈上,將學生的民族音樂文化體驗與自我的情感不斷融合,使學生建立起對民族文化的美好感情,從內心深處建立起民族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以音樂教學爲載體,潤物無聲地達到“以美育人”的目的

隨着時代變遷,曾經世代傳唱的民族歌謠曲調,逐漸被人淡忘。青少年們聽的唱的多是流行音樂。很多年前,張亞紅講“中國民歌賞析”課時發現,許多同學對民歌不太感興趣,昏昏欲睡……如何破題?《茉莉花》是一首廣爲流傳的民歌,深受國際友人追捧。張亞紅便以“又見茉莉花”爲主題,進行了一次大膽的嘗試。她精心選擇了在東北和江蘇兩地流傳的《茉莉花》,提問學生兩首歌在旋律、節奏和風格上有何特點?爲什麼會形成不同的音樂風格?學生們興趣大增,爭先說出他們聽後的感受。張亞紅引導大家認識到,即使都是“茉莉花”,卻各有不同,地理環境、語言及語音的特點、地方文化傳統等因素,都影響着音樂風格的形成。引人入勝的參與和討論,提高了學生們對民族音樂的興趣和理解。

八一學校第一次組隊參加北京市教委的行進打擊樂比賽,張亞紅大膽提出,要用西洋打擊樂演繹中國傳統音樂。在廣泛徵求專家意見後,古樂《梅花三弄》入選。“行進打擊樂使用的是西洋打擊樂器,表演中國傳統古曲,難度大增,但這是一次挑戰,是對學生進行民族文化教育的契機。”

她組織學生欣賞古琴《梅花三弄》,並讓學生蒐集有關梅花的詩詞和文章,把整個排練過程變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過程。“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凝結了民族精神和藝術精華,通過藝術實踐活動讓學生去學習、感受、體驗和表演,讓他們深深愛上民族文化,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張亞紅帶着孩子們參加第29屆世界音樂教育大會

藝“樹”人生,以美育人

作爲特級教師,張亞紅的教學不僅是音樂知識與技能的傳授,更注重的是以音樂教學爲載體,讓美育真正與學科相融合,潤物無聲地達到“以美育人”的目的。

“活動中育人”一直是張亞紅的主張。八一學校是誕生於戰爭年代的“紅色學校”,爲了賡續紅色血脈,張亞紅在擔任學生處主任期間,精心設計了“紅色經典”等主題活動,並多次組織學生赴河北阜平老區,參觀榮臻子弟學校舊址,與老區師生進行多種形式的互動,參觀白求恩紀念館等革命教育基地,燃起學生的愛國熱情,激發學習鬥志。她還曾帶領專家團隊創編了一部舞蹈作品《烽火搖籃》,用舞蹈的藝術形式致敬八一學校的紅色歷史。她還帶領樂團、合唱團、京劇團等,到廠礦、部隊、社區演出,展現八一學校師生的藝術風采,增強學生傳承紅色基因的使命感。

張亞紅說:“教育不是百米衝刺,而是“馬拉松式的賽跑”。非朝夕可見,需日積月累。總書記回母校時指出,廣大教師要做學生錘鍊品格的引路人、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奉獻祖國的引路人,總書記提出了做一名好老師的標準,這是我努力奮鬥的方向。”

責任編輯:邵瑋 柳亞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