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億歐網

文|王躍霞

編輯|顧彥

不出意外的話,港交所即將迎來火鍋第三股。

9月1日,粵式火鍋連鎖品牌撈王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募資2億元在香港主板掛牌上市。

這像是一次悄然無聲的進擊。

就在撈王遞交招股書之前,重慶兩家本土火鍋品牌朝天門碼頭與周師兄分別獲得了近億元Pre-A輪融資和A輪億元融資。時間再往前推,一直被風投青睞的巴奴毛肚火鍋,從去年起就頻繁與資本市場接觸,也有考慮上市的消息傳出。

而從未有過融資歷程的撈王,此前並未引起資本的過多關注。此番撈王越過融資環節直接衝刺上市,也讓外界重新審視火鍋賽道羣雄逐鹿的競爭態勢,以及撈王想要搶奪先機的野心。

如果這家主打豬肚雞白湯口味的粵式火鍋成功上市,紅湯佔據核心地位的火鍋格局或將被撬動。

錯位競爭 突圍川派

以紅湯爲核心的川派火鍋一直佔據着火鍋市場的半壁江山。

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2020年川式火鍋總收入爲2841億元,佔火鍋市場總收入4380億元的65%。主打川派火鍋的海底撈,憑藉5.8%的市場份額穩坐火鍋賽道第一把交椅。消費者也最鍾愛川渝火鍋,有調研顯示,59.1%的中國消費者偏好川渝火鍋。

可以看出,川派火鍋似乎已是火鍋賽道中雄踞一方的霸主。不過,這一地位正在被其他細分口味撼動。

上述調研中,排名第二的口味便是粵式火鍋,獲得了37.7%消費者的青睞。2020年粵式火鍋收入630億元,佔火鍋市場總收入的14%。

儘管與川派火鍋仍存在不小的差距,但差距在加速縮小。弗若斯沙利文數據顯示,2016年,粵式火鍋收入爲546億元,2019年爲739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爲10.6%;預計2020-2025年,粵式火鍋的複合年增長率將達到15.3%,超過其他類型火鍋。

撈王就是粵式火鍋中跑出的佼佼者。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2020年撈王收入及餐廳數量位列業內前列,佔1.7%的市場份額,在粵式火鍋市場排名第一,在中國火鍋市場排名第四,是中國最大的粵式火鍋連鎖品牌。

招股書顯示,撈王2020年市場份額佔據0.3%,緊跟在海底撈與呷哺呷哺之後。

中國火鍋市場競爭格局,圖源:撈王招股書中國火鍋市場競爭格局,圖源:撈王招股書

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撈王的營業收入分別爲8.71億元、10.95億元、11.25億元、6.47億元;淨利潤分別爲5905.5萬元、7991.5萬元、6744.1萬元、2145萬元。據此計算,撈王2019年和2020年的營收增速分別爲25.72%、2.40%,淨利增速分別爲35.32%、-18.50%。

淨利在2020年被“絆”了一跤,新冠疫情可能是主因。撈王在招股書中提到,疫情期間關閉了近58%的門店,客流、銷售因此下滑。

海底撈與呷哺呷哺等頭部品牌,也在這場黑天鵝的衝擊下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業績下滑。

以海底撈爲例,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海底撈的營收分別爲169.69億元、258.89億元、286.14億元、200.94億元,2019年和2020年的營收增速分別爲52.56%、10.53%;淨利分別爲16.46億元、23.4億元、3.09億元、9650.8萬元,淨利增速分別爲42.16%、-86.80%。

海底撈2020年淨利出現暴跌,直接原因是2020年開了530家新店,老店營收還未恢復,新店開業成本激增。撈王的路子也與海底撈相似,2020年新開35家門店,是近兩年開店最多的一年。

逆勢擴張的可能性在於遇冷期抄底、火熱期豐收。火鍋賽道已成紅海,疫情衝擊下的暫時冷卻也是後起之秀撈王的一次機遇,加速開店成爲其與競對品牌賽跑的策略之一。

招股書顯示,截至最後可執行日期,撈王在中國內地開設了135家門店。這顯然與同期已有1597家的海底撈與1226家的呷哺呷哺不在一個量級,不過與市場份額相同的巴奴相比還是具有一定規模優勢,巴奴官網顯示目前其在全國擁有76家門店,僅爲撈王門店數的一半左右。

公佈招股書當日,撈王表示擬募資2億美元,用於建設2號中央工廠及開設新店。同時給出一組開店目標:2022年、2023年、2024年分別計劃在新一線、二線及其他城市開設約49、75、103家門店。

也就是說,未來3年撈王打算開227家新店,在現有門店數基礎上至少翻一番,超越過去10年的開店總數。

增收難增利

加速開店的過程中,資金無疑是必持項。

招股書顯示,撈王鍋物料理門店一般面積爲300-700平方米,裝修成本約8000-9000元/平方米。以此計算,每間門店裝修成本至少需要240萬元,227家新店裝修成本至少需要5.4億元。

實際支出往往只多不少。撈王在招股書中預測,平均一家門店的投資成本在300萬-350萬之間,總成本在6.8億-7.9億之間。

撈王自身的現金流情況卻不容樂觀。截至2021年6月30日,撈王的現金流爲8944萬元,相比2020年12月31日的1.38億元現金流下降35.01%。撈王解釋爲主要用於門店擴張與供應商採購。

可以預見,在未來三年的擴張策略下,現金流緊張的窘境會持續下去。

海底撈持續擴張的自信源於既有門店的穩定營收,其營收增速、同店平均日銷、翻檯率等指標顯著高於撈王。

海底撈2018-2020年的同店平均日銷分別爲14.04萬元、12.75元、10.49萬元,撈王同期的同店平均日銷則只有3.71萬元、3.84萬元、3.37萬元。

2018-2020年,海底撈的翻檯率分別爲5.0次/天、4.8次/天、3.5次/天,同期撈王的翻檯率分別只有3.1次/天、3.0次/天、2.5次/天。

同比下降的不只是翻檯率,還包括單店客流。2018-2020年,撈王的單店客流分別爲294位、285位、236位。

即使除去疫情客觀因素的影響,也可以看出撈王自身存在隱憂——翻檯率、單店客流等維度呈線性下降趨勢。2021年上半年,撈王的翻檯率爲2.4次/天,單店客流爲221位,還未恢復至2019年正常經營期的營業水平。

核心指標下滑也是導致撈王增收不增利的主因,能否維持穩定的盈利能力實現持續性自我供血,是其在下一步高速拓店期備受關注的一點。

拆解撈王的成本結構,2020年原材料及耗材佔比爲36.9%,這意味着撈王的毛利有63.1%;而海底撈同期的原材料及易耗品成本佔比爲42.9%,57.1%的毛利率低於撈王。在員工成本上,佔比28.3%的撈王也低於海底撈的33.8%。

但撈王在毛利與人工上的優勢,被物業租金與折舊攤銷所追平。招股書顯示,撈王2020年的租金及相關開支與折舊攤銷分別爲4.6%與14%,海底撈同期的成本佔比分別爲0.8%與10.6%。

這是海底撈憑藉市場份額與品牌知名度擁有的先發優勢,撈王難以在短期內與其追平。

圖源:撈王招股書圖源:撈王招股書

撈王的原材料優勢也並不穩定。撈王在招股書中表示,其豬肚來源於丹麥、牛肉來源於澳大利亞與美國,國際材料受進口政策影響的波動性會更大。以豬肚爲例,價格從2017年的25.6元/公斤漲至2020年的31.3元/公斤。

這也拉高了撈王的客單價。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撈王的客單價分別爲120.3元、123.7元、128.1元、123.9元;同期海底撈的客單價分別爲101.1元、105.2元、110.1元、107.3元。

可以看出,撈王瞄準的消費羣比海底撈更高端。

但客單價的不斷攀升或許會對撈王口碑造成影響。因菜品漲價而被詬病的海底撈已是前車之鑑,如何平衡好成本與盈利的天平,也是拋給撈王的一道必答題。

標兵難追追兵緊隨

憑藉粵式口味,撈王爲火鍋賽道講了一個充滿想象力的新故事。

撈王並不算火鍋賽道上的先行者,與創立於1994年的海底撈、1998年的呷哺呷哺、2001年的巴奴相比,2010年才入局的撈王顯然不具備先發優勢。

但撈王通過定位差異化實現了賽道上的彎道超車。

不同於川式紅湯刺激味蕾的麻辣屬性,以胡椒豬肚雞爲湯底的撈王走的是養生路線,也與同是粵式的潮汕牛肉火鍋有所區別。潮汕牛肉火鍋講究菜品的鮮度,以鮮切牛肉及手打牛肉丸爲主要賣點。

撈王的“鮮”更強調豬肚雞湯底的“鮮”,營養湯底是其區別於其他類火鍋的主要元素,先喝湯再涮菜的喫法,類別上屬於粵式打邊爐,粵式煲湯“健康、營養、養生”的特性也是撈王的核心賣點。

但也許正因爲屬於傳統粵式火鍋,撈王的第一家店沒有開在廣東,避開了與同類火鍋品牌的正面交鋒,選擇了口味清淡偏甜的上海,開店版圖向江蘇與浙江延伸。

江浙滬消費者對撈王的適口性較好,長三角區域也成爲撈王擴張的大本營。撈王開設的136家門店中,江浙滬門店數最多,分別爲47家、30家、39家,佔總數的85%;廣東門店數僅有5家,佔4%。

撈王門店佈局圖 圖源:撈王招股書撈王門店佈局圖 圖源:撈王招股書

值得關注的是,撈王在紅湯火鍋正宗的重慶也鋪設了4家門店,僅次於廣東。這或許是撈王的一次試探,豬肚雞白湯在以紅湯爲主的川渝區域究竟有多大的掘金空間。

不過,消費口味與消費習性可能沒有想象中那麼容易轉變。無辣不歡的川渝消費者依然享受辣感刺激下的味蕾體驗,粵式養生火鍋也許只是其中一類調味劑。而食辣不僅是川渝的習慣,湖南、湖北、貴州、江西、山東等地也對辣椒情有獨鍾。

這也是撈王全國性擴張要應對的難題。目前撈王大本營根植於江浙滬,向外擴張必然會受限於口味制約。在以川式火鍋爲主流消費習慣行業賽道中,如何讓其他地區的顧客對粵式火鍋的消費不止於嚐鮮,是撈王作爲粵式火鍋代表品牌要破解的難題。

可以肯定的是,這是一個漫長的培育期。雖然粵式口味充滿想象力,但當下的想象空間仍有邊界。

與此同時,老北京涮鍋、潮汕牛肉火鍋、椰子雞火鍋、魚頭火鍋、毛肚火鍋、鴨血火鍋等細分領域也在虎視眈眈地盯着這塊大蛋糕,相繼跑出了八合裏海記、小肥羊、譚鴨血、巴奴、賢合莊滷味、烹然四季等細分品牌。

品類細分、口味多元成爲火鍋行業的新風向標。火鍋賽道雖烈火烹油,但既有品牌同質化程度較高,在激烈的競爭中難免後勁不足。不斷湧現的品牌正在攪動整個格局,火鍋行業也愈發呈現出品類細分的趨勢。當下格局尚未穩固,行業集中度也較低,新晉品牌擁有充足的搏鬥空間。

這對於撈王而言,既是不可多得的機遇,也是充滿變數的挑戰。

本文由億歐原創,申請文章授權請後臺回覆“轉載”,聯繫相關運營人員,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