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低碳城市的鎮江試驗:率先改造重化產業,構建“綠色政績”考覈體系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王海平 鎮江、南京報道

從2012年成爲第二批全國低碳試點城市之後,鎮江一直嘗試走出一條減碳路徑,率先充當江蘇實現“雙碳”目標的“試驗田”和“急先鋒”的角色。

對鎮江來說,最直接、難度最大的挑戰在於偏重的產業結構,重工業產值佔比最高時達80%,其中化工更是支柱產業。

首先,要對城市發展的空間進行規劃,精準明確未來發展中的存量和增量。

2013年,鎮江在全國率先編制主體功能區規劃,把全域3840平方公里劃分爲“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適度開發、生態平衡”等四大區域,合理配置生態空間和建設空間。其中,明確到2020年生態空間和農業空間保持在70%左右。

這對一座城市來說,意味着全部國土在未來只有30%的面積是可以開發的,放眼全國地級市,這也是相當罕見的。

“當時在內部討論時的爭論較大,也就是說要主動去放棄部分經濟成長的空間,但鎮江優異的自然稟賦必須堅持。”有參與主體功能區編制的鎮江發改委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

2013年,鎮江對重化產業進行提質增效改造,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以減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按照過往的發展邏輯,鎮江的重工產業主要集中在長江岸線,如何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市場化機制實現“斷污染者退路、不斷投資人財路”,是一個大難題。

一方面,鎮江動用技術手段,推動重化企業進行升級改造,如在全國率先出臺《綠色工廠評價指標體系》;另一方面,推動企業之間兼併重組,以達到有序退出的目的。

更爲關鍵的是,自2015年獲得地方立法權後,鎮江圍繞生態保護綠色發展,制定出臺了《鎮江市長江岸線資源保護條例》等多部地方性法規,利用制度創新倒逼發展方式轉變。

“簡言之,在法律規定的時間內,達不到要求的企業,不管你用什麼方式,都必須退出。”上述市發改委人士指出。

到“十三五”末,鎮江先後關停並轉超過500家化工企業(化工產業數量已減少80%),累計淘汰水泥、鋼鐵等產能700餘萬噸;主動騰退18公里長江岸線並恢復生態。“十三五”期間,鎮江累計實施綠色化改造項目229個,年節能量70萬噸標準煤。

其次,在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同時,考慮到經濟成長的慣性,必須要做一定的“加法”。從政府發展經濟層面看,必須要改變能源結構,降低發電端的排放,非碳能源替代火電,形成新型的電力體系。

在這一領域,鎮江建成了江蘇省單機規模最大的燃氣發電機組和世界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電網側儲能電站項目,還投資87億元建設了鎮江燃氣熱電聯產項目,實現對周邊小鍋爐和小熱電分散供熱的替代,滿足了非生態區域尤其是開發區企業的需求。

到目前爲止,鎮江市儲能裝機總量10.1萬千瓦,光伏發電總裝機90.3萬千瓦,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佔比9.2%。

“這倒不是成本問題,而是對安全生產和綠色環保的遵循,因此我們選擇了集中供熱供電。”在10月20日結束的鎮江低碳大會上,一家參展企業的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如果企業自己建供熱等設備,難以滿足安全生產的要求。

值得關注的是,在固碳端,鎮江正與央企進行合作。中鹽集團副總經理、中鹽鹽穴公司董事長敦憶嵐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利用歷史上已開發過的鹽礦等,把“不得不排放”的那部分二氧化碳,固定在地表、產品甚至地層之中,以及建設壓縮空氣儲能調峯電站項目。

在一系列的做法背後,則是鎮江在全國低碳城市試點中首創的城市碳排放覈算與管理平臺。據瞭解,這一平臺綜合運用多種信息化技術,構建起覆蓋全域的智能化碳排放數據收集、分析系統,實現了對碳排放的監測與覈算體系,形成了“可查、可管、可追溯、可取證”的新型城市低碳管理模式。

“基於碳平臺,一方面對重點企業的碳排放實時監控,引導企業進行碳資產管理;另一方面,則以縣域爲單位,實施碳排放總量和強度的‘雙控’考覈,形成了一套‘綠色政績’考覈體系。”上述市發改委人士對記者表示。

鎮江市黨政主要領導在低碳大會上介紹,自2012年啓動試點以來,城市單位GDP能耗下降37.7%,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6.3%,PM2.5濃度下降50.3%,優良天數比率上升19.8個百分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