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遠、韓瑤、孫一心一家和導盲犬“紅糖水”。本報記者 孫海濤 攝

韓瑤、孫志遠在和大家籌備開展公益活動。本報記者 孫海濤 攝

李若溪 本報記者 關豔玲

核心提示

韓瑤是一名依靠導盲犬出行的視障人士,但她憑藉不懈努力,成爲中國首批視障人高級速錄師和速錄培訓師。7年前,她和同爲視障人士的丈夫孫志遠註冊了瀋陽市和平區益新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帶領社工和志願者,致力於幫助殘疾人更好地融入社會,每年服務千餘名殘疾人。不久前,韓瑤一家獲得瀋陽市“最美家庭”標兵戶稱號。

走進瀋陽市和平區益新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記者看到了一個個忙碌的場景:有專業社工爲殘疾人直播授課,有殘障人士在這裏接受康復指導,有志願者在這裏幫忙籌備活動……而作爲公益團隊創始人,孫志遠在和團隊成員一起安裝書架,韓瑤在溝通協調最近的活動事宜,電話、微信不斷。

別人是看手機,韓瑤是聽手機,她的手指輕觸手機屏幕,手機會通過發聲的方式提示她操作。導盲犬“紅糖水”不時地在韓瑤身上蹭來蹭去,試圖獲得更多的關注。

“我們最近有兩場公益活動,必須把每個細節都想在前面,力求完美。”韓瑤說,這就是創業者的日常,除了視力障礙爲他們帶來了一些不便,他們與別人並無不同。

創辦公益組織幫助殘疾人

1987年出生的韓瑤先天性低視力,一級視力障礙。然而,不服輸的韓瑤從未放棄學習。小時候,爺爺用毛筆寫下一個個大字教韓瑤識字。再大些,韓瑤就用爸爸買來的放大鏡閱讀。通過努力,韓瑤從瀋陽市盲校畢業並考入長春大學。

“在大學,我學的是推拿,手法很好,我覺得有了這一技傍身,我能養活自己了,同時,也想尋找另一種可能。”韓瑤說,大學畢業後,她選擇去北京,並在一個殘障人公益組織工作。在這裏,韓瑤成爲我國首批視障人高級速錄師及殘障人速錄培訓師,並且與同事孫志遠相識相愛,組建了家庭。

與韓瑤不同,孫志遠是後天造成的視力障礙;而與韓瑤相同的是,他也有一股子不服輸的勁兒。

“我從小就愛各種體育運動,12歲的時候在運動中不知什麼原因就出現了視網膜脫落。”孫志遠告訴記者,如今,他一隻眼睛看不見,另一隻眼睛能有一半視力。

經過一段時間康復治療,孫志遠離開家鄉天津考入長春大學,而在選擇專業的時候,他選擇了音樂。

“我就是想做點兒不一樣的。”孫志遠說,畢業後,他也到了北京的一家公益組織,成爲一名視障人廣播節目製作人,他們的作品在中國之聲的殘疾人之友欄目播出。

2012年,孫志遠和韓瑤的女兒出生。“我們無法一邊帶孩子一邊工作,也不想讓家裏老人放棄自己熟悉的環境和生活,到北京幫我們帶孩子。”於是,夫妻二人選擇回到瀋陽,並選擇了創業。

談及創業的初衷,韓瑤說了自己的經歷:小時候,自己用爸爸買來的放大鏡看東西依然很喫力,但用同學的放大鏡卻可以看到,這說明家長並不知道如何幫助孩子選擇。

“殘疾孩子走出醫院之後,如何更好地融入社會?有沒有機構能夠通過專業測評給家長一些建議?應該給予殘疾孩子融入社會怎樣的社會支持?我們在經歷這個過程的時候,都繞了不少遠。而我們創業的初衷,就是想幫助更多的殘疾人少走彎路。”韓瑤說。

2014年,韓瑤、孫志遠在民政部門註冊成立了瀋陽市和平區益新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以下簡稱“益新公益”),主要工作目標是爲殘疾人賦能、提供社羣服務,對公衆進行殘障意識倡導等。

每年千餘人獲得幫助

萬事開頭難。

“創業的初始資金主要來源於我做推拿、速錄賺的錢。”韓瑤說,最初,他們一邊努力賺錢,一邊投身公益,慢慢地,團隊越來越大,能夠承接政府購買的服務項目,項目化運作支撐了團隊的穩定發展。

如今,益新公益核心團隊有8名員工,100餘名社工,30多名兼職的懂殘疾護理的推拿師,還有很多熱心公益的志願者。爲了更好、更專業地開展工作,韓瑤考取了國家中級社工師和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證書。

對有殘疾兒童的家庭進行教育和心理等方面的指導、對後天出現殘疾人士的家庭進行生活重建、開展殘健融合教育、進行殘疾人技能培訓……近年來,團隊的服務範圍越來越大,受益人數也越來越多。據統計,益新公益每年服務1000餘名殘疾人。

2020年,瀋陽盲校與益新公益聯手爲全市殘疾人創建了社會實踐中心,佔地1700平方米,爲殘疾人提供全方位免費的就業培訓、社會融入支持,開設殘障特色課程,包括心理無障礙沙盤,盲人通用文字、音頻編輯製作,非遺傳承手作麪塑等,助力殘疾人獲得更好的學習和就業環境。

“我們發現,有些孩子可能存在多重障礙,對於他們在學前教育上存在一些難題,普通幼兒園和教育機構不知道怎麼去教這些孩子,家長費盡心力,但是效果未必如願。所以,我們正着手開發視障兒童早期教育課程,和盲校一起合作,對存在多重障礙的孩子進行學前教育探索。”韓瑤說。

此外,瀋陽市和平區殘聯與益新公益聯手創建了和平區殘障人社會實踐示範基地,打造包括重度肢體殘障雲客服、殘障人網絡直播、非遺傳承手作、殘障人社會融入實踐等特色項目,讓殘疾人有更多創造自己人生的機會。

有針對性的、專業的培訓慢慢地改變着殘疾人的生活。

網上購物、手機導航、微信聊天、出門旅遊、拍照……這些看起來是人們生活中的日常,對於盲人來說,卻是難以實現的夢想。經過益新公益開展的培訓,很多盲人已經掌握了智能手機的操作,他們還舉辦帶殘疾人出行的活動,幫他們圓一個個夢。

攝影,是光和影的藝術。然而,一些人因視力障礙而無法感受光影世界。“用耳朵聽、用手觸摸、用鼻子聞、用心去感受,找到感興趣的地方按下快門,一樣可以拍照。”孫志遠說,視力障礙人士一樣可以用手中的相機或手機記錄美景,這就是非視覺攝影。孫志遠多年前就接受過非視覺攝影培訓,經過實踐,孫志遠總結出了適合不同視力狀況的本土化培訓模式,這些年來,他也通過非視覺攝影培訓,讓越來越多的視障人士多了一個感知美好“視”界的途徑。

公益路上攜手同行

韓瑤2009年大學畢業後開始從事殘疾人專業社會化服務工作,爲殘疾人羣提供包括康復訓練、就業支持、社會融入等各類服務,多年來累計服務殘疾人5萬餘人次。孫志遠研發了殘障服務課程,爲社會公衆參與助殘志願服務提供指導,至今接受服務課程培訓的人員已有2000餘人。他們把服務更多殘疾人士作爲自己的事業和夢想,在追夢路上,與韓瑤、孫志遠攜手同行,不遺餘力。

今年9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慈善法執法檢查組來遼寧開展執法檢查時,也來到益新公益,瞭解爲殘疾人服務情況,並對團隊的工作給予肯定。

此外,讓韓瑤和孫志遠特別開心的是,很多在這裏獲得幫助的人,也通過參與活動來幫助更多的人,成爲公益路上的同行者。瀋陽一所高校的博士生導師左老師曾經是益新公益的培訓對象。由於一次意外事故,左老師失明瞭。突然的黑暗讓他一時不知所措,困在家中一年多,無法迴歸正常生活。在益新公益的幫助下,左老師很快學會了使用盲人手杖,並學習了讀屏軟件的操作方法,現在他又回到工作崗位,併成爲益新公益的課程顧問。

不久前,益新公益做了一場針對不同殘障類別的無障礙直播課堂,聘請了專業直播和電商團隊的老師,針對殘疾人羣打造特色培訓課程,進一步擴展殘疾人就業和娛樂方式,幫助殘疾人享受科技支持下的信息無障礙。針對中老年視力障礙羣體,以及從未接觸過智能手機無障礙操作的學員,左老師結合自己的學習過程,給予了有針對性的指導。

同樣從受益者變爲公益參與者的還有張女士。她的兒子小周患有自閉症,兩年前,她帶着小周來這裏接受一些康復服務和指導。慢慢地,在更多的交流和認可的環境中,孩子一天天變得開朗起來,而且能夠與團隊一起完成一些工作。而張女士,也成了這裏的志願者。

“對我們接下來的活動,除了我剛剛做的安排,大家還有什麼想法?”下班前,韓瑤把大家聚集在一起開會。話音剛落,小周舉起手說,“我可以彈電子琴!”“好!”韓瑤答道。

看着小週一天天進步,團隊裏的每個人都很欣慰。

補記

有愛,無礙

韓瑤和孫志遠的女兒名叫一心,益新公益正是取自女兒名字的諧音。爲了這個公益組織,他們付出了愛和辛勤的汗水。不久前,韓瑤一家獲得瀋陽市“最美家庭”標兵戶稱號。

“創業路上,我們也經歷了每個創業者都會遇到的困難。有一次,女兒要交興趣班的學費,我把賺的錢都用來舉辦公益活動了,只能把她攢的壓歲錢拿出來用。”韓瑤說。

看到女兒創業之初的艱辛,韓瑤父母心疼地想勸女兒放棄,畢竟女兒有賴以生存的技能,可以不用那麼累。

“用一朵花喚醒另一朵花,用一個家庭帶動另一個家庭。”韓瑤和孫志遠始終希望,用愛,可以讓更多人生活少障礙,甚至無障礙。

爲了心中的那個夢想,韓瑤沒有放棄,她用實際行動幫助了很多人,給這些人猶如“黑白照片”的生活塗上了美麗色彩。

2016年,韓瑤受省圖書館邀請,一同爲全省盲人創辦了盲文雜誌,並擔任雜誌編輯、漢字盲文互譯及盲文校對工作,免費郵寄到全省有需要的盲人手中。

近年來,韓瑤還幫助許多殘疾人在各類考試中申請無障礙考場,助力他們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與追求。

雖然工作很忙,韓瑤也堅持自己照顧孩子,堅持夫妻倆獨立帶孩子出遊。“我的母親,總會在我需要的第一時間出現在我面前,但我覺得不能把我們應該承擔的責任推給父母。”韓瑤說,特別忙的時候,夫妻倆就把孩子接到辦公室,孩子自己玩或者跟導盲犬“紅糖水”一起玩,直到忙完工作,一家三口再一起回家。

在韓瑤、孫志遠的薰陶下,9歲的女兒孫一心也積極參與各類公益活動,爲盲人領路,參加創建文明城市公益活動,爲貧困地區小朋友捐款等,成爲小小的“公益二代”。

在孫一心看來,“我的父母和別人的父母沒有什麼不一樣,如果非要找出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他們做的工作有點兒不一樣。”

相關文章